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等级社会,有着森严的身份差序制度。所以身份是中国制度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伦理规范中很重要。因此,儒家一向推崇社群化的伦理标准,尊奉权威,敬顺师长,把责任和义务看得比权利重要。儒家还把这些观念渗透到家庭、亲情、社会等大众伦理的范畴,以维持既定的秩序,使其长期存在,并因此成为中国人两千年的伦理生活的基本模式。同时,虽然在传统儒学中没有提出过明确的人权概念,但其中却有着丰富的人权思想资源。它是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中的精华,曾对西方近代人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使对当代世界人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仍可以发挥其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人权理念,摒弃其糟粕,发展现代人权的基本内涵,加强现代人权理论建设,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在国内关于儒家身份伦理与人权观念的研究均各有人在,但将二者联系起来谈的为数不多。本文就是旨在分析儒家是如何协调其身份伦理与人权观念之间矛盾的。儒家的身份伦理讲求身份的等级差序,而人权观念又肯定人之为人的本质,提倡重视人、肯定人的价值。所以“仁”本身体现了一种人权观念,同时“仁”需要通过“礼”来实现,即“仁本礼用”。由“仁”进一步必然引出人性善恶的问题,而性和情是同时存在的。虽然人的性都是一样的,但情却各不相同,所以情就得用性来制约,用外在的“礼”来规范,从而使性情至善。最终将这两方面上升到天人关系上,从分析人在“天地人”三才的宇宙结构中的地位可以看出,人做到“仁”或者性善即与天之道相统一,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本文从仁与礼、性与情、天与人的儒家理念的角度来分析儒家是如何磨合二者之间关系的,从而对今天的人权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对身份伦理与人权的概念分别进行界定。第二,论述儒家的身份伦理与古代的等级制度。第一部分从古代身份标识、家庭身份伦理和社会身份伦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身份伦理中的等级结构;第二部分概述了儒家身份伦理的宗法特征及深远影响。第三,分析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权观念。分别从原儒、宋儒和明儒三个时段论述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权意识,是儒家思想中的进步理念。第四,讲述儒家身份伦理与人权观念在理念层次上的磨合。分别从仁与礼、性与情、天与人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这三个方面均从孔、孟、荀开始,后经汉唐、宋明及明清之际的发展,从纵向渐深的层次表现出了儒家身份伦理与人权观念的冲突和融合。通过整篇文章的写作,我们可以看出人权观念一直为儒家所倡导。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等级差序的身份伦理制度,这就是儒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而儒家作为一种学术,与现实政治之间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正是儒家理念与现实的这段距离才使得儒家生存并发展直至今天。当今社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儒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原则和方法可以为今天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