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k3b敲除雄性孤独症模型小鼠异性社交行为的超声发声特征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社交障碍是其核心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已知遗传因素是ASD发病的重要因素。Shank3基因是ASD的一个高风险基因。小鼠超声发声(ultrasonic vocalizations,USVs)是小鼠发出的频率大于人耳可听到的最大频率(20 k Hz)的叫声,被认为是小鼠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信号。以往对Shank3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社交障碍的研究多关注于同性小鼠的社交行为,而对其异性社交行为USVs的改变特征缺乏研究。本研究搭建了小鼠USVs和行为同步分析系统,先对正常小鼠的USVs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Shank3b KO雄鼠及其对照小鼠为实验对象,系统研究了Shank3b KO雄鼠与异性小鼠社交时USVs改变特征,为理解ASD患者异性社交神经机制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通过幼鼠分离实验结合搭建的USVs记录系统记录小鼠USVs;2.通过成年小鼠异性社交实验结合搭建USVs和行为同步分析系统记录成年小鼠USVs,并分析比较幼年和成年小鼠USVs特征;3.应用Shank3b KO雄性小鼠分别在其获得异性社交经历前后进行社交行为实验;4.应用超声拾音器和红外录像设备同步记录小鼠异性社交过程中的USVs和社交行为;5.分别应用Deep Squeak软件和BORIS软件分析小鼠超声发声和社交行为。研究结果:1.幼鼠在生后第3天(postnatal day 3,P3)进行幼鼠分离即可记录到明显的USVs。P3、P5、P7的幼鼠在USVs主频分布模式有所不同,其它指标包括USVs的发声数目、发声时长和发声频率跨度无明显差异;2.成年雌鼠独居时并未记录到USVs,而当成年雄鼠和成年雌鼠合笼时可记录到大量的USVs;3.幼鼠和成年小鼠发出的USVs的主频分布特征明显不同;4.Shank3b KO雄鼠在首次异性社交和再次异性社交的USVs数量总体与对照小鼠类似,但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5.按照两次社交实验USVs变化特征将Shank3b KO雄鼠分为USVs增加组和USVs减少组,Shank3b KO USVs增加组两次社交条件下USVs增加明显大于对照小鼠,而Shank3b KO USVs减少组两次社交条件下USVs减少明显大于对照小鼠。6.小鼠异性社交中的USVs的主频分布呈现3个峰值:50~55 k Hz、60~65 k Hz和70~80 k Hz。首次异性社交实验中,Shank3b KO USVs增加组USVs主频分布的第二个峰值高于其它两组。再次异性社交实验中,Shank3b KO USVs增加组USVs主频分布的第三个峰值高于野生型(wild type,WT)组,第一个峰值则明显低于其它两组。而Shank3b KO USVs减少组USVs主频分布的第三个峰值低于WT组。7.Shank3b KO USVs不管增加组还是USVs减少组,两次社交实验中的USVs-行为重合率变化程度与行为变化程度缺乏显著相关性。结论:1.Shank3b KO雄性小鼠在获得异性社交经验后异性社交USVs数量呈两极分化:“喋喋不休”和“默不作声”。2.Shank3b KO USVs增加组和USVs减少组USVs的主频分布发生明显改变。3.对照小鼠异性社交经验前后USVs变化与社交行为明显相关,而Shank3b KO组USVs变化与行为变化无明显相关性,即“自说自话”。
其他文献
背景: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一种临床上较为普遍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较强的侵袭性是青少年和儿童癌症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增加。骨肉瘤患者的发病受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复杂网络调控,临床早期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的缺乏,导致其确诊时往往发生转移。目前临床上对OS的治疗主要采用早期手术切除原发病病灶以及联合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但是其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产生的毒性作用
目的:构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s)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storation,OGD/R)模型,观察Ⅵ型胶原蛋白A1(ⅥCollagen,COL6A1)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OGD/R后的表达变化及对自噬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敲低COL6A1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自噬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提取培养新生SD大鼠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产生毁灭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部疾病,由于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恢复血供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随着脑组织的血供恢复会发生一系列再灌注损伤。目前发现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但是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通过
目的:通过对延安市宜川县农村妇女HPV的检测,了解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HPV感染情况及常见妇科疾病的患病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研究延安市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宫颈癌发病的主次要危险因素;为延安地区预防及控制宫颈癌的发病提供流行病学上的科学依据。方法:1宜川县农村妇女HPV感染情况及常见妇科疾病患病情况的检测:选择宜川县的农村已婚妇女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病例,其中24例行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内镜组),26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记录术前、末
学位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stroke,LAAS)患者中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发生率、分布位置,并对LAAS患者中CMBs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从而预防CMBs发生,为降低LAAS患者的发生率及出血转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延安大学咸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指由各种原因的脑血管病变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迅速出现相对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目前治疗最有效的途径是及时恢复脑血流供应挽救缺血的脑组织。随着卒中患者闭塞血管的再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少患者因之预后不良。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氧化、硝化应激、炎症反应、凋亡坏死及自噬等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其具体机制迄今未明。miRN
学位
目的:分析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于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行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36例,按照纳排标准从中筛选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长期运动、既往口服他汀类及抗血小板类药物,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