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TAP)因具有给药后吸收迅速而完全、分布广泛等优点,目前已被兽医广泛应用。甲砜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作用,常用于治疗大动物、家禽及水产动物的呼吸道与肠道感染。甲砜霉素微溶于水,属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将其制成纳米粒是增加溶解度、促进口服吸收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拟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制备甲砜霉素纳米粒(
【基金项目】
: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20NY-0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TAP)因具有给药后吸收迅速而完全、分布广泛等优点,目前已被兽医广泛应用。甲砜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作用,常用于治疗大动物、家禽及水产动物的呼吸道与肠道感染。甲砜霉素微溶于水,属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将其制成纳米粒是增加溶解度、促进口服吸收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拟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制备甲砜霉素纳米粒(Thiamphenicol nanoparticles,TAP-NP),并考察在最优条件下制得的TAP-NP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旨在开发出具有纳米级粒径、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和吸收效果的甲砜霉素纳米粒,以期为甲砜霉素的广泛应用、提高其粘膜吸附力及生物利用度提供一种新思路。1.甲砜霉素纳米粒的研制本研究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结合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制备甲砜霉素纳米粒的最优配方及制备工艺。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7个影响条件。最终确认制备甲砜霉素纳米粒的最佳条件为: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5,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的浓度为1‰,在6000 r/min的转速下匀浆5 min,在700 bar的均质压力下循环7次,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在上述条件制得的甲砜霉素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25.5±30.5)nm,PDI的平均值为0.260±0.02。2.甲砜霉素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表征本研究测定了甲砜霉素纳米粒的药物含量、溶解度、溶出度及稳定性,测定结果如下:甲砜霉素纳米粒中的甲砜霉素含量平均值为(75.52±2.87)%,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9.69±0.78 mg/m L,约为原粉的2.2倍,溶出度及溶出速率均得到改善。甲砜霉素纳米粒对光照及高温不敏感,但具有一定的吸湿潮解性,建议密封后置于常温避光环境中保存。并对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TAP-NP进行了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在内的理化性质表征。由SEM图可知,甲砜霉素原粉呈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片状或块状,甲砜霉素纳米粒呈较为均一的长棒状;分析FT-IR结果可知,甲砜霉素纳米粒的FT-IR谱图与甲砜霉素原粉的谱图很相似,只是少数吸收峰变宽,并未改变甲砜霉素的化学结构。综合分析FT-IR、XRD和DSC结果可知,甲砜霉素纳米粒的晶型结构发生了变化,结晶度明显降低,可能为无定型态。3.甲砜霉素纳米粒的药动学评价对20只健康蛋鸡进行灌胃给药,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鸡翅下静脉血,以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外标法测定鸡血浆中的甲砜霉素浓度,利用Graph Pad Prism 8.0软件制得TAP-NP组与TAP组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用DAS2.0及SPSS 25.0软件处理分析试验数据,结果显示,该法色谱图基线稳定,杂峰较少,且精密度、回收率与重复性均符合试验要求。药动学参数显示,TAP-NP组的药物达峰时间(Tmax)为(0.700±0.258)h,明显小于TAP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和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35.400±4.279)μg/L·h和(8.939±0.608)mg/L,均极显著高于TAP组,TAP-NP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TAP组的1.71倍,这也说明了将TAP制备成纳米粒后,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吸收程度。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甲砜霉素纳米粒粒径在122~396nm范围内,增溶效果明显。甲砜霉素纳米粒的化学结构没有变化,晶型结构发生了改变,可能为无定形态,甲砜霉素纳米粒能明显改善甲砜霉素的吸收状况,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甲砜霉素的新剂型研究提供试验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PGC7(也称为Dppa3或Stella)是一个无固定结构的小蛋白,长度为150个氨基酸的。因此,我们推测它主要通过与其他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来行使功能。目前关于PGC7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PGC7在早期胚胎发育中保护母源基因组和母源印迹免受主动去甲基化,促进多能性维持,促进体细胞向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s)的重编程过程。MASTL(microtubule associated se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由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引起,一般导致玉米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最严重时颗粒无收。为了揭示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机理,本课题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构建了玉米小斑病菌野生型菌
草甘膦(N-膦酰基甲基甘氨酸)是全球用量最大的灭生性除草剂,通过抑制植物莽草酸代谢途径上游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阻断植物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最终导致植物死亡。与其它除草剂相比,草甘膦具有低毒高效、价格低廉等优势。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草甘膦抗性作物,在全球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抗性基因来源于微生物对草甘膦不敏感的EPSPS基因,其转入植
电厂开展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电站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发生。良好的技术监督管理模式可以保证技术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可以保证电厂技术监督工作的积极性。针对几种技术监督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以某电厂技术监督管理模式为例进行了介绍,可供其他电厂技术监督工作参考。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临床上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阴性菌之一,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可引起肠道内或肠道外的感染,甚至导致死亡。由于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畜牧业发展和兽医公共卫生造成危害。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产生和耐药水平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寻找新的生物被膜抑制剂对抗耐药菌感染十分紧迫(杨进等
企业管理优化,强化技术监督管理的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对技术监督工作质量和管理能力精益化最有效的手段。本文对技术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概述,在风电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在设备技术监督管理方面的创新和实践的重要举措,并得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肺血管发生持续性收缩,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进而导致右心衰竭最终引起死亡的一类难治愈的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患者往往预后不良。核因子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Nrf2)通过其在氧化应激、炎症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在癌细胞的多种恶性表型中扮演重要作用。肺动脉高压发展过程中肺血管细胞表现出
地克珠利(diclazuril,DIC),属三嗪苯乙腈化合物,具有高效、低毒、广谱、几乎无残留的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中各种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由于地克珠利在水中几乎不溶,导致其制成溶液时易发生沉降,动物无法摄入足够剂量的药物,又因使用剂量低,混饲时难以混匀,而限制了临床使用。本研究旨在制备出地克珠利纳米脂质体,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并优化制备工艺,对最佳制备条件下制得的地克珠利纳米脂质
作为人类最早发现的传染病之一,结核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耐药性菌株的出现以及结核病-HIV共感染情况增多,结核病又有卷土再重来之势。同时,结核病作为一种重大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着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细菌的非编码调控小RNA(Small Non-coding Regulatory RNA,sRNA)作为近年来发现的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转录后水平调控因子,已经被证实能够对细菌在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 virus,PEDV)是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成员,该病原主要引起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PED)。PED是养猪业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患病猪出现严重腹泻,脱水,食欲降低,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本病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猪群,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性,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持续发展。然而,本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