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MJC)2011年正式招生,至今已发展近六年。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学业界针对MJ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包括在课程设置上,提出跨学院、跨专业培养;在实践操作上,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在考评机制上,实现校内外双向考评机制等。这些建议为以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指明了大的方向,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前几年所提出的一些建议措施已跟不上当代媒介社会的需求了。同时,由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许多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他们提出的建议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些学者提出的观点可操作性不强。二是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教学理论研究。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视角下,探讨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改革。本文分为以下两个重点:一、学硕与专硕的独立培养。从课程设置、师资团队、以及考核要求上,对比分析韩国中央大学尖端影像学院实践制作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差异。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乔纳森提出的创设“实习场”和温格提出的建立“实践共同体”的理论是本文理论基础。其中,创建“实习场”的方法有很多,乔纳森认为以问题驱动的科学探究最有效,它包含四大要素:问题、目的、工具、脚手架。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只有当它经过教师的设计,四个方面相互协调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支撑时,实习场才形成。——韩国尖端影像学院在教学方针中明确提出构建“实习场”,本文将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该学院如何重视情景性学习。而“实践共同体”,不仅仅是将人员组合起来的活动小组,关键是在真实的社会任务中给予学生一个合法的角色,使学生从边缘参与到成为核心成员。——韩国尖端影像学院每位导师都有独立实验室,实验室既是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平台,也是师生协同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平台,课后参与导师的社会项目是该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重头戏。通过分析,适合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改革的措施包括:一、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各具特色、有所区分。二、创建校内“实习场”,在课程上,或基于模拟项目或结合社会项目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情景中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三、建立“实践共同体”——实验室,让学生与教授共同基于社会项目进行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四、要求专业硕士的导师需紧跟业界发展的动向,适当增设前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