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光子晶体的制备及可见光微波光谱特性的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ai3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窗是精密光电仪器人与机交互的关键部位,但其对可见光透明性以及对微波和无线电波等其它电磁波段良好的传输能力,降低了精密光电仪器的电磁抗干扰能力。随着电子设备集成度和精密度的不断提升,要求光学窗既要保持良好的可见光透光率而不影响图像的观察效果,又具备较强的无线和微波波段电磁屏蔽效能。而高电磁屏蔽对材料的本征属性要求和高透光率存在着矛盾,这是因为紫外-可见波段的高透过率往往也伴随着红外光和微波的透过,使得宽频段电磁屏蔽和良好的可视性能很难兼容。目前电磁屏蔽光学窗主要采用银和镍等金属微网和ITO(In2O3:SnO2锡掺氧化铟)等透明导电薄膜。但这两种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都较弱,不足以满足精密光电仪器电磁兼容的需求。本论文紧紧围绕红外-微波的电磁屏蔽和可见光透光率相互制约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对金属光子晶体薄膜设计、制备、表征、可见光和微波电磁场物理机理及光谱特性开展了研究。
  (1)本论文设计了一种由金属Ag和ITO薄膜构成的复合金属光子晶体薄膜。通过对其结构设计,使其在无线电荷微波的等效介电常数小于0(30 MHz-18 GHz),而不允许该频段的电磁波进入光子晶体内部,从而具备了宽频段强电磁屏蔽能力;而该薄膜的可见光等效介电常数大于0,中心波段等效介电常数等于1,以此达到良好的可见光透光率。采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电磁屏蔽和可视相互制约的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采用磁控溅射在玻璃基片沉积的金属光子晶体薄膜在30MHz-5GHz电磁屏蔽效能达到40dB以上,可见光透光率大于60%,而其总膜厚只有几百个纳米。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设计和制备的金属光子晶体薄膜的电磁屏蔽效能和导电性能都优于含相同膜厚的单层金属Ag和电介质ITO薄膜。
  (2)论文通过设计磁控溅射及热处理的工艺,有效降低了Ag原子在垂直于衬底方向扩散自由程和能量,制备了低粗糙度和高结晶的金属光子晶体薄膜,有效克服了粗糙金属薄膜由于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LSPP)而产生的结构吸收,保证了金属光子晶体薄膜具备良好的可见光透光率。在制备由ITO和Ag构成的金属光子晶体薄膜时,金属薄膜在氧化物的岛状生长模式要求Ag薄膜的制备需要低温沉积,而高结晶ITO薄膜需高温沉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获得低粗糙的Ag薄膜和高结晶的ITO薄膜在工艺上是相互矛盾的。为此,本论文提出一种方法,设计了一种(ITO/Ag)N/ITO的结构,既避免了金属的氧化,也可提高金属光子晶体薄膜与基片的附着力。在制备金属光子晶体薄膜时,采用低温沉积和高温快速退火的工艺。这样一方面通过覆盖ITO薄膜限制了金属薄膜在热处理条件下在垂直于衬底方向扩散的自由程,进而降低了金属薄膜的粗糙度。而通过高温快速退火,可提高低温沉积ITO薄膜的结晶度又不会导致Ag颗粒的扩散。采用该方法可很好地解决低粗糙金属薄膜和高结晶的ITO薄膜的工艺矛盾。通过该方法,可同时达到提升金属光子晶体的结晶度和降低Ag薄膜的粗糙度的双重研究目的。通过该技术可大幅度提升金属光子晶体薄膜可见光透光率。另一方面,通过分别对沉积ITO和Ag薄膜的氧氩比工艺参数的优化,获得了光电性能优异的金属光子晶体薄膜的制备工艺,并通过实验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3)通过时域有限元差分法(FDTD)仿真、实验和等效理论等方法揭示金属光子晶体薄膜周期、周期数和金属电介质组份比等关键参数对金属光子晶体薄膜可见光透光率的频率宽度及中心波长的影响规律。和以往的报导不同,研究了大周期金属光子晶体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周期金属光子晶体中会在可见光区域同时出现“结构能带”和“等离子能带”。这两个能带的出现会降低(提升)金属光子晶体薄膜的可见光的透光率(反射率)。理论,计算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增强金属光子晶体可见光SPP耦合效应、提高微波波段负介电常数绝对值和界面微波反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磁屏蔽和可见光透光相互制约的关键科学问题。
  (4)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含非连续金属薄膜(ITO/Ag/ITO)N型光学窗。由于在外电场的作用下,ITO薄膜的内部电子会迁移金属Ag颗粒表面,形成较强的局域电场,进而提高金属光子晶体薄膜的导电性。研究表明:金属薄膜颗粒间距越小,局域电场越大,进而金属光子晶体薄膜的导电性越强。研究表明:这种结构的金属光子晶体薄膜的方阻明显低于含连续薄膜的金属(22 nm)光子晶体的导电性(方阻6Ω/□),该光学窗方阻低达0.53Ω/□。和(ITO/Ag)N模型的光子晶体相比,(ITO/Ag/ITO)N型光子晶体可以提升金属光子晶体可见光透光率曲线的肩带和透射谷,可见光平均透光率从35%提高到60%,且可见光透光率的半高宽达380nm-780nm,同时其电磁屏蔽效能也取得明显的提高。
  本论文基于金属光子晶体薄膜的光学窗实现了电磁屏蔽可视材料的轻质化和薄膜化。这种光学窗可有效解决电子设备光学窗电磁屏蔽、导电与可视相互制约的技术难题,既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又可以避免复杂电磁环境下电磁波对屏蔽系统内电子、电气设备的干扰,确保各个设备正常工作。
其他文献
电致变色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材料的光学属性,例如透过、吸收、反射和发射等发生可逆、稳定的变化。根据光学属性的不同可以将电致变色材料应用到不同领域,例如改变透过率和反射率可以应用于显示领域;改变红外发射率可以应用到航天热控和红外隐身领域。由于电致变色材料具有轻质、柔性、低耗能等特点,在航天领域备受青睐。电致变色材料可应用于对质量要求比较苛刻的微小卫星和机动变轨深空探测航天器的热控。本文以樟脑磺酸为掺
识别特定序列的DNA分子对诊断疾病和研究发病机制方面至关重要。已经发展多种技术用于检测目标DNA分子,包括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法(Sanger法)和基因芯片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检测结果准确,但是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操作复杂、耗时长或者需试剂量大等。电化学DNA(E-DNA)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快速、简单、低耗、高灵敏性和选择性等优点在基因序列测定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DNA模板有机合成(DTS)技术通
电致变色是单层膜或者器件在施加外部电压时引起其可逆颜色变化的一种现象,该过程涉及到电子和离子(即H+,Li+等)的双注入/脱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因其热稳定性高、制备容易和成本较低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单层电致变色薄膜组装成电致变色器件。NiO是一种重要的无机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其能够与阴极电致变色材料WO3互补着色产生中性灰。通常研究NiO薄膜所用的电解液分为碱性水溶液和无水锂盐溶液
学位
锂资源的快速消耗造成价格上涨以及人们对电池能量密度的更高需求等问题对锂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金属离子二次电池开展了诸多深入研究以期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研究人员继续从锂离子电池体系内部进行深入挖掘,研发了许多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另一方面,和金属锂相比,钠钾金属不仅储量丰富,价格便宜,环境友好,而且室温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储能机理与锂离子电池极其相近
生物体内富含鸟嘌呤(G)的核酸能折叠成鸟嘌呤四链体结构,简称G-四链体。G-四链体是由鸟嘌呤和碱金属离子组成,在维护基因组稳定、保持端粒长度以及调控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肿瘤和基因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细胞水平上已确定碱金属离子对G-四链体形成起到关键作用。G-四分体是G-四链体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明确G-四分体形成与碱金属离子的关系,对G-四链体形成、稳定性及生物学功能的
学位
生物微室作为一类具有完整的膜和生物组织,其密闭空腔结构是复杂代谢反应的必要场所,而且生物微室是所有生物系统的先决条件,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是合成细胞的最基本要素。因此,设计新型富集多重功能的仿生胶囊,模仿细胞空腔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几年中,研究人员设计多种针对膜空腔的策略,其中代表性的有脂质体胶囊、聚合物胶囊、树枝状大分子胶囊和胶体囊泡,它们经常被用于药物递送体系和纳米反应器等。基于这类微
随着闲暇休息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旅游目的地来说,仅靠发展日间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多样化的需要,夜间旅游因此越来越受关注。目前我国关于夜间旅游及夜间旅游产品的研究,多以夜间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大城市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滨海地区夜间旅游的研究,因此选取日照市旅游资源最丰富的滨海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滨海地区、夜间旅游及
在中低温煤焦油(LCT)生产过程中,反应温度较高,需要加入氨水冷凝,得到的冷凝物被输送到滗析罐中进行沉降。由于氨,酚和萘等物质的存在,液体混合物容易形成稳定的乳液,导致焦油难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为了降低煤焦油中水分的含量,满足后续蒸馏要求,工业上利用离心分离、蒸汽加热、闪蒸脱水等方法可将焦油水分降到0.5%以下。然而,在工艺生产过程中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存储大量材料,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并带来安全
二维纳米片在磁、光、电、催化、以及其他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将层状结构的材料进行层板剥离,是制备纳米片的重要方法之一。类水滑石(LDHs)是由显正电的氢氧化物层与层间的阴离子利用静电作用组成的。传统上,LDHs纳米片是在甲酰胺溶剂中进行制备的。由于甲酰胺沸点较高,且具有一定毒性,因而在水相中剥离制备LDHs纳米片引起人们兴趣。然而,LDHs层板间强烈的静电作用使其在水相中难以剥离,有关LDHs水
学位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