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有嫩,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的长子。洪武十二年(1379)生于凤阳,洪熙元年(1425)袭封周王,正统四年(1439)卒于开封,谥宪王。他是一个地位显赫,才华出众的安徽籍的戏剧家。笔者之所以对朱有墩戏剧感兴趣,主要因为朱氏戏剧歌词美妙、舞台华丽,道具丰富,曲艺文化包罗万象,使明代本该走向没落的杂剧,在舞台表现上又“火”了一把。而且,不仅仅在过去,这种富丽华贵的戏剧形式极为少见,即便与当今的戏剧形式相比,都毫不逊色。也正因为朱有嫩大部分戏剧都是载歌载舞、舞台场面尤为突出,笔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论证方法,对朱氏戏剧进行一定的筛选,将自己定义的戏剧命名为“朱有墩歌舞剧”,并且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第一章为绪论,笔者主要针对研究朱氏歌舞剧的意义和目的进行阐述,同时,对于朱有墩戏剧研究的相关理论、书籍及专家进行一一在列,对国内外发展趋势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关注,这样,使自己对朱氏戏剧的研究,有了更明确的了解。第二章,“朱有墩歌舞剧”定义的概述。笔者在此章节中,则对朱氏戏剧下定义,表明:什么是“朱有嫩歌舞剧”?为什么要下定义?通过中国历史上关于“歌舞剧”出现的脉络进行一个梳理,说明歌舞剧在中国不是一开始就盛行于明代,早在先秦有古代歌舞、在北齐有《代面》、在隋唐代宫廷就盛行歌舞戏,以载歌载舞演故事的形式出现,格外美妙。而明代朱有嫩开创了歌舞剧的又一个高峰,一定有其形成的原因。同时,本章还简要阐述了朱有墩歌剧的艺术特征,并对朱氏的31部戏剧进行整理,从中找出属于笔者定义的“朱有嫩歌舞剧”的几部剧,还简要说明了其他未归入笔者定义范围的“非歌舞剧”。非歌舞剧,主要更注重戏剧的故事性,而非舞台效果。第三章,“朱有墩歌舞剧”。本章笔者结合剧本对剧中的人物性格、思想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说,并将上述18部歌舞剧分为度脱剧、庆寿剧、赏景剧、降魔剧四个类别。其中每一类都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多样的风俗习惯,表现了朱氏歌舞剧具有政治性、教化性、娱乐性等思想内容。第四章,朱有墩歌舞剧艺术特征。本章,笔者对朱有嫩歌舞剧的二度创作进行分析,通过歌、舞、舞美多个角度,进行解构,试图再现明代朱氏戏剧的现场。朱有墩歌舞剧之歌,从声乐和乐器两个角度来分析:声乐即唱歌,在朱有墩歌舞剧中有合唱、连唱、轮唱、独唱等唱法;而乐器包含笛、鼓、筝、箫、锣等。朱有墩歌舞剧之舞,通过对朱氏戏剧中武舞、傩舞、狮子舞、佛舞等各种舞蹈形式解释,展示了朱氏歌舞剧中舞蹈多样性和包容性。而朱有墩歌舞剧之舞美,则从戏剧中出现的道具,如扇、伞、绸等物件,进行罗列。第五章,朱有嫩歌舞剧形成之因素。本章分别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分析。外在因素包括: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思想文化因素等。而内在因素主要围绕朱有嫩本人的身平史实来着手。第六章,朱有墩歌舞剧之影响。在元代,是杂剧盛产的高峰期,一系列像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剧作家至今都家喻户晓。如果说,元代是杂剧文学性的至高点,那么,明初朱有墩,从舞台方面将杂剧又一次推向新的高潮。同时,朱氏歌舞剧对明代、清代的宫廷戏剧也是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