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是否有必要性、及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先从颅骨形态结构特征上分析这一时期的患者是否存在上颌骨及面中1/3的发育不足机制,借以分析对这些患者是否有必要做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其次选取经前方牵引矫形治疗的29例前牙反(牙合)患者(5-8岁)作为治疗组的研究对象,通过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对这些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状况的比较,及这些患者治疗结束时与同龄的、未采取任何正畸治疗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的状况比较,分析前方牵引矫治的疗效。结果1、从5-10岁年龄组前牙反(牙合)患者的颅颌结构特征看出,前牙反(牙合)的患者存在上、下颌骨相对位置表现为三类骨性关系随着生长出现逐渐加重的情况(SNA角减小,ANB角减小,SNB角增大,下颌平面角增大)。2、治疗组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比较分析结果:上颌骨经过前方牵引矫治,上颌骨明显前移(SNA增大),上颌骨量也有明显增加(ANS-Ptm距增加);而治疗后,下颌的位置有明显的后移(SNB角减低),而下颌的生长方向有明显的下后旋转变化(Y轴角明显增加)。这种前方牵引矫治所能带来的上颌骨骨量增加、位置前移的直接效应,结合矫治过程中下颌骨自发的下、后旋转,和可能存在的下颌髁突位置后移,带来了这些前牙反(牙合)患者面中1/3凹陷面形、及上、下颌骨三类骨性关系的明显改善(ANB角增大、Wits值减小)的效果,同时患者的前牙反(牙合)得到纠正。3、治疗组患者矫治后的情况与未经矫治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的头影测量比较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的SNA角、ANB角、ANS-Ptm距、Wits值、NA-PA(颌凸角)较未经矫治的患者有明显增加;U1-L1则有明显减小。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相对于未经矫治的同龄前牙反(牙合)患者,上颌骨有明显增长、前移的特点,下颌骨的生长方向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前方牵引矫治效果研究中生长发育的因素的作用,提示该治疗方法确能起到使上颌骨骨量增加的效果。结论1、从5-10岁前牙反(牙合)患者的颅颌结构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类患者不仅在牙齿排列问题上存在着前牙反(牙合)的问题,在颅颌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问题。提示对这类患者有进行上颌前方牵引、上颌骨骨量增加的必要性。2、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在纠正反(牙合)的同时,能起到促进上颌骨生长,使上颌骨位置前移、骨量增加,从而改善其面中1/3凹陷面型的作用,而这种改变不是自然的生长发育所能带来的。因此,我们认为前方牵引矫治对这一时期的患者是一种适宜的、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