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世界各国的基础产业,由于农业天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增加值和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长。政府向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突出表现便是财政支持对农业的倾斜,近些年来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议。政府通过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支农工业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方式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财政支持对农业产出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公共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选取省际视角来分析研究财政支农对农业产出的作用并对这种作用的省际差异进行了测算与分析。文章首先对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以及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增长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有益的分类,以期对我们后文的分析提供一个很好的文献回顾基础。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投入”的角度,即从财政支农投入的角度分析了省际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文章首先给出了全国性财政支农投入和省际支农投入的历史描述,从绝对投入量的角度进行了增长率求解,并以此为基础求取了全国层面财政支农投入的总Theil指数及东中西三个区域的Theil指数,得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地区性差异是在不断扩大的结论。第二部分从“产出”的角度,即从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产出作用效果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省份的差异,文章利用1978—2005年全国30省的面板数据测算了财政支农投入的农业产出弹性,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指标将全国省份进行了分类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是:东部弹性产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排名最后;同时,结合了投入分析,得到一些新的结论:东部省份产出弹性很高,中部地区的主要是(高投入、低弹性)和(低投入、高弹性),而西部省份除了(高投入、高弹性)没有分布外,其他三个区间均有大致相当的分布。这使得西部整体比较平滑,内部差距比较小。第三部分对影响财政支农投入的产出弹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外在环境如制度环境、产业结构、区域因素、教育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使用一个截面模型测度了这些因素作用的方向与大小,得到的主要的主要结论是:发现非农产业比重高的地方,会降低财政支农投入的产出弹性;资金边际效率递减的法则在此有体现;制度性变量即市场化水平则是所有因素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在市场机制完善的地方,财政支农投入的产出弹性也较高。文章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得到了主要结论,并据此从资金投入、财政转移支付、市场机制以及劳动力流动的视角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