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照对蛋鸡的生长发育、性成熟及生产性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肾脏、蛋壳腺的钙转运体、碳酸酐酶、基质蛋白为落脚点,通过改变生产实践中常用的光周期,探讨了光周期对蛋鸡育成期、产蛋高峰期、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光照与钙转运体(钙结合蛋白、钙泵)、碳酸酐酶、基质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解释了光照程序影响蛋壳质量的原因,另一方面,为产蛋后期采用何种光照程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试验一育成期不同光照处理对蛋鸡骨骼发育及后续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随机挑选了9周龄的伊莎褐蛋鸡216只,共分为三个处理组。处理组一:在10-18周龄采取恒定8 h的光照(C8);处理二:在之前14h光照基础上每周递减1 h,直到光照时间为8 h(D1);处理三:14 h光照的基础上每周递减2 h到光照时间为8 h(D2)。每周测定相关体尺数据,8周的试验结束后转移至商品化鸡舍进行后续的观察。分析体尺的数据发现14-16周龄D 2组的体斜长、胸围显著小于其他两个处理组(P<0.05)。观察发现8 h光照组的产蛋率维持较高水平的时间更长。试验二不同光照周期对海兰褐蛋鸡蛋壳质量及钙转运体表达的影响。试验挑选了78周龄的海兰褐蛋鸡96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16 L:8 D的光照程序(24 h为一个周期),另一组采用13 L:15 D的光照程序(28 h为一个周期)。每天定时记录蛋鸡的产蛋率和平均蛋重,每周统计一次采食量,每两周测定一次蛋品质。试验期为8周,试验结束后,每个组划分4个时间点采集其蛋壳腺、肾脏、骨骼样品。经检测发现:相较于16 L:8 D组,13 L:15 D的组蛋重显著增加(P<0.05),蛋壳厚度、蛋壳强度显著改善(P<0.05),夜间蛋壳腺PMCA1b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夜间碳酸酐酶的浓度显著增加(P<0.05)。这些结果指示光照周期的延长或黑暗时间的增长引起了蛋壳质量的改善,而这其中蛋壳质量的改善可能与碳酸酐酶浓度的增加密切相关。试验三不同光照时间对36周龄(产蛋高峰期)伊莎褐蛋鸡蛋壳质量和钙转运体表达的影响。挑取了36周龄的伊莎褐蛋鸡240只,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别采用16 L:8 D、13 L:15 D、13 L:11 D、9 L:15 D的光照程序,每天统计产蛋率,每周统计采食量,每2周测定一次蛋品质,8周试验结束后采集16 L:8 D肾脏、蛋壳腺、血液样品,分别采集光照和黑暗中点的样品。结果显示13 L:15 D组的血清AL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13 L:15 D、9 L:15 D组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16 L:8 D组(P<0.05);16 L:8 D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13 L:15 D、9 L:15 D处理组(P<0.05);基质蛋白OPN、OC-116的表达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即夜间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天(P<0.05);13 L:15 D组碳酸酐酶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以上的结果表明光照时间的缩短或光照周期的延长均会降低蛋鸡的产蛋率,蛋壳质量的改善可能与碳酸酐酶浓度的增加有关。试验四不同光照时间对83周龄(产蛋后期)伊莎褐蛋鸡蛋壳质量钙转运体表达的影响。挑选了83周龄的伊莎褐蛋鸡192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别使用16 L:8 D、14 L:10 D、12 L:12 D、10 L:14 D的光照程序,每两周测定一次蛋品质,试验期8周,试验结束后采集16 L:8 D、10 L:14 D光照和黑暗中点的肾脏、蛋壳腺、血液样品。结果显示:光照处理并没有影响蛋鸡的产蛋率(P>0.05),9 L:15 D组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16 L:8 D组;采样的两个处理的CaBP-D28k、OPN表达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P<0.05)。这表明,黑暗时间的延长可以提高老龄蛋鸡蛋壳厚度,不影响其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