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反抗·幻灭——论莫言小说的悲剧意蕴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hua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实践中,莫言对生命悲剧的理解和艺术表现,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莫言笔下,“苦难”是生命悲剧之所以为“悲”的显性要素和生成的重要原因,而莫言所认知的“苦难”涵义,首先表现为“苦难的大地”,这也是近百年来封建文化对人的吞噬,杀伐战争对人的毁灭,以及政治运动对人的侵犯等种种生命悲剧的大集合。依据这种理路,莫言在对民间苦难的描述和书写中,深刻地展现出了由苦难所带来的“生命悲剧”的图景。由此,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命在异化力量的压迫下,是如何承受重负并在绝境中匍匐生存的境况。同时,莫言对压迫生命的异化力量的批判,也蕴含在这重悲剧意蕴的艺术表现之中。 在书写“苦难的大地”的同时,莫言继续向深一层挖掘,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在苦难中张扬生命欲望,反抗异化的精神力量,从中获得生命尊严的图景。在这重悲剧意蕴里,莫言高扬生命欲望的旗帜,积极肯定了苦难中生命欲望的合理表达,以及生命个体对异化力量的拒绝和反叛,并且热烈赞美了这种生命欲望包孕的苦难压不倒的民间生命力。 在完成生命与外在异化力量的悲剧揭示后,莫言在创作的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对生命欲望的内在异化进行认真的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物欲化进程的加快,人与内在扭曲的生命欲望的冲突也愈演愈烈。针对这种人与自我的分裂带来的绝望和幻灭,莫言作品的悲剧性也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对生命欲望本身进行批判,而这也就构成了莫言后期创作的重大主题,以及他所书写的悲剧的第三重意蕴。 从早期的苦难书写,欲望宣扬,到后来的参悟欲望,消解欲望,莫言不仅构筑了一个属于历史,也更属于真实的民间世界,并且由此完成了他对生命悲剧本质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艺术揭示。本文就是以生命悲剧为主线,重点分析论述莫言创作中的“苦难的大地”、“生命欲望和反抗”和“生命的幻灭”这三重悲剧意蕴,深入探讨分析莫言的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路径。
其他文献
闽语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的影响和渗透的产物。由于闽东话的影响,莆仙话在拥有自身和闽南话的一些基本特点之外
钱钟书的治学方法是求“打通”,或者说力求“通达”,即在时间上打通古今,在空间上打通中西,在学科上打通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其文艺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通过从“同一性”走向“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小说文本中涌现出大量村官形象,他们以其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而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本文就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小说中涌现的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至唐代达到顶峰。题材丰富、形式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随着唐诗的繁荣兴盛,各类唐诗选本不断涌现,唐诗的传播和编选,亦逐渐超越时空,传入域外,《十抄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