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鲁迅作品一直被作为典范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最多时达三四十篇。但是,由于历史上长期政治化的误读,现实中鲁迅作品在学生的阅读中被边缘化,加之教师自身对鲁迅作品研究的欠缺,缺乏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导致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遭遇了“教师害怕教、学生不愿学”的危机。初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载体,其中宝贵的思想财富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更会给人前进的力量和文化的修养,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以关乎民族未来。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意义重大,如何在阅读学习中培养起学生的兴趣,成为问题的关键。文章第一部分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与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第二部分对初中阶段阅读鲁迅作品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为研究阅读兴趣的理论依据,借鉴相关心理学家对儿童兴趣研究的理论形成教学策略。第四部分通过大量占有和分析材料,重塑真实的鲁迅形象:鲁迅是孝顺的儿子、慈爱的父亲、真诚的朋友、忠厚的长者,是特别、孤独、真实的人,是心中有大爱的人。形象重塑旨在消除长期以来对鲁迅的误读,使学生了解并且亲近鲁迅,激发对其作品的阅读兴趣。第五部分以文本为基础,探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具体策略:首先要注重学前预设,交代背景,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找到作品与学生的契合点,巧妙导入;其次进行文本细读,消除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心理,建立学生与文本间的联系。通过循环朗读,整体感知,把握文本意义;借助细节,品读研讨,感受文章意蕴;深入挖掘情感内涵,实现学生与作品的交融和共鸣。最后要通过多角度拓展阅读,消除鲁迅作品在学生阅读中被边缘化的危险,丰富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知:根据对不同阶段学情的把握推荐阅读书目;借助新媒体,拓展阅读渠道;组织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