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生态学研究

来源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owei2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海近岸的海洋哺乳动物。相对于远洋栖息地的鲸豚类,中华白海豚生存于近岸河口地区,更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厦门湾是较发达地区中生态保护相对良好的水域,但人类活动仍然严重威胁着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的生存。近年来厦门湾涉海工程建设较多,评估这些工程建设对种群造成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物种保护政策需要种群生态学数据支持。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状态持续变化,要想准确评估种群现状,需要对该种群进行实时的综合性种群生态监测。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构建了最新的厦门湾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并依此对该种群的数量、个体生存率、种群结构和栖息地利用进行实时的种群生态学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为环境影响评估与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团队于2018-2019年间进行了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生态学调查,并使用Discovery软件根据野外调查数据构建了厦门湾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数据库共包含49头中华白海豚,其中成年个体31头,青少年/亚成体13头,幼崽5头。(2)基于个体识别数据库,使用MARK软件估算最优模型下的种群参数,得到成年个体、非幼崽个体与青少年/亚成体个体的表观存活率分别为0.980±SE 0.02、0.878±SE 0.02和0.700±SE0.05,种群数量为54(43-67)头。(3)基于个体识别数据库,通过SOCPROG软件进行社群结构分析,模块化度量值最大时聚类分析分为两簇,种群可被划分为两个关联度极低的社群。种群内部存在21对关联指数超过了0.7的个体对。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平均群体大小为5.75头,最常见的群体大小为3头。两社群群体大小与集群倾向差异明显。(4)基于个体识别数据库,通过Arc GIS与R语言进行家域分析。根据分组估算观测位点的最小凸多边形与核密度估计,得到了种群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种群季节分布、社群分布以及抚育场所。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成年个体在近十多年间处于稳定的高生存率的水平,但处于青少年、亚成体和幼崽阶段的海豚表观生存率陡降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并处于研究历史上的最低水平。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仍然由两个关联度极低的社群组成。两社群核心栖息地完全独立,分别为主要使用厦门东海域的东部社群与主要使用厦门西海域的西部社群。相较于5年前,海豚群体中特定个体间的关联变强。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一头青少年个体与多头成年个体之间,可能是海豚为应对未成年个体生存率降低而采取的合作抚育策略。群体大小出现两极化,东部社群的个体有更强的集群倾向,而西部社群的个体通常形成更小的群体活动。集群倾向的变化有可能是不同社群对不同类型的栖息地环境以及种群大小缩减的适应策略。种群主要分布于西港-九龙江口、同安湾口以及大嶝岛附近水域,其核心栖息地与抚育场所缩减并迁移,逐渐远离人工岸线。种群季节性分布差异显著,雨季分布范围向外海扩展,可能是中华白海豚对食物资源变化的响应。总的来说,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由于年轻个体的低生存率而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社会结构分裂逐渐加深,栖息地也正在缩减和迁移,种群现状符合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关于极危种群的标准。抚育场所附近的工程建设、渔业养殖与近亲繁殖可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鉴于目前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1)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区,(2)加强执法监管,(3)修复受损栖息地,(4)构建生态廊道,(5)探索迁地保护。
其他文献
该文探究了CaCl2处理与不同包装材料结合对茭白采后衰老进程及活性氧的影响。将茭白经质量分数为1.0%的CaCl2溶液浸泡45 min后分别用聚乙烯、聚乙烯防雾袋和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3种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置于(0±1) ℃、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分析各组在冷藏过程中的品质、活性氧及相关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aCl2与不同包装
黑龙江省农广校安达市分校成立于1983年,2003年又加挂了"安达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承担着全市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安达农广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现有事业编制6人、长聘兼职教师1人,临时聘用兼职教师11人。其中,推广研究员5人,高级农艺师10人,农艺师2人。可以完成现阶段各类教学培训任务的需求。农广校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期刊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笔者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工人第二新村小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民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初步"诊断"出学校"民俗+"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即校本课程建设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课程的教学方式缺乏内在活力等。本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寻找对策,明晰下一步的实践方向,以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
期刊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三农"问题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村高质量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在乡村振兴这个复合的政策战略体系中,产业兴旺是关键点,三产融合是其主要抓手和根本途径。农村三产融合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为农业增效提供了新办法,可以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现。深刻阐述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并对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农村三产融合助力农民收入增长的
目的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非凋亡性调节性细胞死亡(RCD),可参与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研究报道半胱氨酸缺乏诱导的铁死亡依赖于线粒体,铁死亡的核心调节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N端具有线粒体定位序列,且富马酸盐共价修饰GPX4Cys93可抑制其活性促进铁死亡,提示GPX4功能存在翻译后修饰调控。课题组前期预测和筛查了GPX4存在多个潜在(去)磷酸化位点,但其特定位点磷酸化/去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如何进行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优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消落带复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位于三峡库区的澎溪河流域消落带为例,在阐述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策略和技术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持续10余年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分析了植物物种筛选及种源库建立、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多功能基塘修复、复合林泽修复、多维湿地修复、地形-底
为了研究大豆小热激蛋白相关基因Glyma.07G141700.1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Glyma.07G141700.1植物表达载体。qRT-PCR方法检测Glyma.07G141700.1基因在大豆不同组织及250 mmol/L NaCl胁迫0 h、2 h、6 h、12 h、24 h大豆根部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Glyma.07G141700.1在茎中表达量最高,250 mmol/L NaCl胁迫
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并结合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型结果,研究了孟加拉湾两种典型上升流(斯里兰卡南部沿岸上升流及缅甸西部曼昂岛近海上升流)的演变特征及其机理。首先,分析了2013年斯里兰卡南部沿岸上升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事件的联系。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该海区上升流为1
珊瑚礁是全球最具生产力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约有20%~30%的造礁石珊瑚已经消失。为阐明当前中国近岸造礁石珊瑚的生态现状与脆弱性,本研究系统调查了中国近岸4处典型造礁石珊瑚分布区的造礁石珊瑚生境状况、空间分布、覆盖率、死亡率、白化率、硬珊瑚补充量和物种多样性情况,结合历史资料比较分析不同时期造礁石珊瑚的覆盖率、补充量和优势种变化趋势,并进行生态脆
有研究发现,海面上由风引起的表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够对海底产生不随着深度指数衰减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产生海底微震,从而产生极低频的海洋环境噪声。本文对全面禁止核试验组织(CTBTO)布设于威克岛北部南部两侧的两组水听器三联体在2017年接收到的海洋环境噪声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面风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证明了极低频海洋环境噪声级与风的相关性。本论文主要通过以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