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为了适应世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先后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我国股票市场仍具有一些新兴市场难以避免的缺陷。从2007年到2015年,时隔八年,我国先后爆发两次较为严重的股灾,随着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股票市场的波动也日渐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将选用货币供应量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分析货币政策在我国两次股灾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影响。 本文首先从两次股灾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出发,分析两次股灾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向。其次,从理论方面,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去具体比较货币政策在两次股灾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两次股市泡沫的形成均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第一次股市泡沫的形成在于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第二次股市泡沫的形成在于长期的货币超发。同时,第一次股灾的爆发在于短期快速的紧缩货币政策造成市场短期流动性紧缺,第二次股灾的爆发在于监管部门对场外资金的控制。并且,第一次股灾前,股票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反应更快更强烈,而对短期利率的波动反应比较迟钝。 最后,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四条政策建议:货币政策方面: (1)注意货币政策执行期限。 (2)把握货币政策调整节奏。 (3)协调货币政策执行;股灾管理方面。 (4)防止股市泡沫转为股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