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地震重塑了震区的地质状况和地貌形态,导致发育在岩石地形复合体之上的水系、土壤、植被等发生了变化。灾后的生态恢复并不仅仅是一个复原过程,而是要根据新的地貌格局进行人与自然的合作,使环境尽快适宜生物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汶川地震四年多,次生灾害不断发生,生物和人类正处于与新的生态环境艰难的重适过程中。2010年8月13日爆发的泥石流截断岷江,汶川映秀镇新城被淹。事实证明震后的生态恢复迫切需要寻找一条尊重生态规律的灾后重建和恢复之路。土地是生态系统的承载物,对震后的生态过程具有承载和先导作用,其生态修复将大大促进震后灾区人类和动植物适应新的生态格局,促进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论文以汶川县为研究区,利用震前和震后的遥感影像结合DEM数据划分研究区垂直带谱。选用2007年9月份Landsat遥感图像和震后9月份数据对比并利用ENVI解译遥感数据,提取受损生态区域和土地利用图,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栅格数据运算的优势,对研究区进行空间分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并作出人工生态恢复区图、植被垂直带谱图,并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依据垂直带谱提出人工生态恢复区的生态恢复方法。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提取了汶川县地震后生态受损状况;(2)结合汶川县的实际情况,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提取了人工生态恢复区、水系图、交通图等一系列专题地图,为人工生态恢复研究工作建立了基础;(3)结合DEM数据解决了极大高差下遥感提取土地利用困难的技术;(4)结合RS、气候信息、土地利用图和DEM数据划分了汶川县的植被垂直带谱图;(5)提供了土地管理和生态恢复措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