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女性生活状态的一种概括,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女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为这种生活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以社会性别为研究视角,从性别观念、性别角色和性别形象三个方面来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女性文化。 第一章主要阐述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实质以及新中国初期的男女平等性别观的形成过程。性别差异的实质是社会性别差异,性别平等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新中国初期,人们还来不及对性别观等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对男女平等涵义的认识也仅限于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人们认为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妇女已获得了普遍解放,新中国的任务是如何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新中国通过立法、政治运动、行政干预和舆论宣传使妇女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到十年)由“家庭中人”成为“社会中人”,使“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性别立法,还是舆论宣传,都受到了前苏联的巨大影响。 性别角色可以大致分为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两大部分,第二章主要探讨新中国初期女性的社会角色。出于对“劳动解放妇女”的认识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大规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城市妇女实现了广泛就业。为了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新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除了大规模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外,妇女还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其中,城市家庭妇女在50年代从事的居民委员会工作完全是无酬的义务劳动。城乡妇女大规模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其社会角色的转变,实现了国家对女性社会角色的重塑。新中国妇女大规模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这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化和政治运动有关;二是中国妇女的广泛就业与国家干预密不可分,国家对妇女就业的干预表现在保障妇女的劳动权利和就业数量上,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进行干预。妇女大规模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重构了中国社会的性别关系,使妇女获得了经济独立,改变了女性的社会身份,提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同时也给妇女造成了双重负担。 第三章是从女性性别形象方面探讨女性文化。女性性别形象集中地反映了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和女性自身发展状况,是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女劳动模范”、“英雄母亲”和“贤妻良母”是新中国初期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呈现出“模式化”的特征,她们的共同特征是“又专又红”,即政治觉悟高且有一技之长;她们身体力行党和政府的政策、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服饰是精神的外化,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受到国家政治氛围的影响,由多元化走向单一化,服饰逐渐成为个人是否革命的标识。这一时期,女性改变了为自己的身体痴迷的文化,但女性形象中缺少了“女性美”。 新中国初期,国家通过性别立法、意识形态、政治运动和行政干预,不仅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而且使之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女性大规模参与公众生活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合法背景。新中国妇女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分工,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出现了新的妇女形象。新中国妇女实现社会性解放的过程也是妇女整体被解放、被塑造的过程,无论是角色定位,还是价值观和性别形象的形成,都留下了被塑造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