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成为了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其中冠心病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的,最主要的致残、致死性疾病之一。睡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失眠和睡眠困难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睡眠时间短或者睡眠质量低会对生活质量、情绪、认知功能、医疗资源的使用的增加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早期的研究并不将睡眠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不良睡眠状况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现有的睡眠和冠心病结果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睡眠的一个方面(例如,睡眠时间),而对其他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入院接受冠脉造影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而探论睡眠状况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无冠脉狭窄组、狭窄程度<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0%≤狭窄程度≤70%的无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狭窄程度>70%的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完整的病史采集,进行入院常规血液检查,并做床旁资料问卷登记。对四组患者均进行PSQI量表评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PSQI各项评分的差异,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2检验比较各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级的差异。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单因素、三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患者临床因素、睡眠情况之间的关系。为了探究潜在的性别、年龄及共患病的影响,我们分别对性别、年龄(<55,55-65,≥65)、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进行了亚组分析。最后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进行敏感性分析,将无冠脉狭窄组、狭窄程度<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的研究对象定义为非冠心病组,将50%≤狭窄程度≤70%的无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70%的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定义为冠心病组,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作为协变量,采用最近邻匹配法,卡钳值为0.1,两组1:1匹配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302例,其中无冠脉狭窄组36例、狭窄程度<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8例、50%≤狭窄程度≤70%的无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49例、狭窄程度>70%的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159例。对各组基线结果分析显示,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50%≤狭窄程度≤70%的无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和>70%的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无冠脉狭窄组。各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70%的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各组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7、P=0.7404),患糖尿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4)。(2)各组PSQ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狭窄程度>70%的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最高,达到8.14±0.31分。睡眠质量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50%≤狭窄程度≤70%的无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睡眠质量最差,得分高达1.36±0.06分。各组入睡时间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0%≤狭窄程度≤70%的无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得分最高,到达1.55±0.13分。各组睡眠时间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9),狭窄程度>70%的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得分最高,到达0.96±0.06分。各组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50%≤狭窄程度≤70%的无支架植入的冠心病组得分最高,到达1.86±0.13分。各组在睡眠效率得分、睡眠障碍得分、催眠药物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9、P=0.1667、P=0.1449)。PSQI评分等级方面,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可认为PSQI评分等级与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P<0.0001),PSQI评分等级越差,冠脉狭窄越严重。(3)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年龄增加(OR=1.04,95%CI:1.02–1.08,P=0.0028)、患高血压(OR=1.64,95%CI:1.02–2.65,P=0.0431)、患糖尿病(OR=2.27,95%CI:1.16–4.46,P=0.0017)与冠脉狭窄程度增加有关,性别是女性仍为保护因素(OR=0.34,95%CI:0.21–0.55,P<0.0001),睡眠质量差(OR=1.75,95%CI:1.14-2.69,P=0.0106)、睡眠时间短(OR=1.75,95%CI:1.05-2.25,P=0.0287)、日间功能障碍多(OR=1.13,95%CI:1.06-1.20,P=0.0001)为冠脉狭窄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SQI总分高(OR=1.13,95%CI:1.06-1.20,P=0.0001)、PSQI评价等级低与冠脉狭窄程度增加有关。(4)亚组分析显示,无论在男性研究对象还是女性研究对象中,PSQI总分高均为冠脉狭窄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在年龄55-65岁和≥65岁的亚组中,PSQI总分高(55-65岁:OR=1.11,95%CI:1.01–1.22,P=0.0252;≥65岁:OR=1.29,95%CI:1.15–1.45,P<0.0001)仍为冠脉狭窄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而在年龄<55岁的研究对象中,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否患高血压,PSQI总分高均为冠脉狭窄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在不患糖尿病的亚组中,PSQI总分高为冠脉狭窄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而在患糖尿病的亚组中,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在不患高脂血症的亚组中,PSQI总分高为冠脉狭窄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而在患高脂血症的亚组中,结果无统计学意义。(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入选患者170例,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各85例。和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睡眠质量更差(P=0.0009),入睡时间更长(P=0.0037),睡眠时间更短(P=0.0139),日间功能障碍更多(P=0.0012),PSQI总分更高(P=0.0015),评价等级更差(P<0.0001)。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睡眠质量差(OR=2.09,95%CI:1.27-3.43,P=0.0036)、入睡时间长(OR=1.41,95%CI:1.01–1.96,P=0.0428)、睡眠时间短(OR=1.60,95%CI:1.03-2.50,P=0.0378)、日间功能障碍多(OR=1.55,95%CI:1.12–2.14,P=0.0077)、PSQI总分高(OR=1.16,95%CI:1.08-1.26,P=0.0002)与患冠心病有关。结论:(1)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冠脉狭窄程度患者的睡眠特点、并比较其之间的差异,得出不良的睡眠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睡眠状况越差,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越严重。(2)本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少及日间功能障碍多是冠脉狭窄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增长与冠脉狭窄程度加重密切相关,而性别为女性则是冠脉狭窄程度加重的保护因素。(3)充足的睡眠时间应该被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睡眠作为一种可改变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睡眠可以降低冠心病发生风险,但是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地阐明睡眠与冠脉狭窄关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