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纷纷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维护本国利益,各种区域合作组织不断建立,区域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各国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强烈的经济合作需求与愿望。但是,在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说异质的国家之间开展经济合作,建立具有排他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难度较大,次区域经济合作(sub-regional economiccooperation)方式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必然选择。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出现的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在东亚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应该看到,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尚处于发展阶段,即便是在概念上也无公认的界定,因此,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讨尤为重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已经十八年了,这期间,人们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注重从该地区域内资源配置、产业分工、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协调等视角,研究促进区域内各方的共同发展,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经分析表明,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具有次区域经济合作属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因此本文试图从次区域角度探讨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试图探索合作中遇到的难题及相应对策。
论文首先就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界定。一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界定了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内涵。早期关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提法虽不尽相同,但往往从地域性和资源互补的角度强调形成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本文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进一步延展,提出从地域范畴和合作属性的视角划分广义和狭义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广义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从区域合作的地域范畴来划分,是指在较大区域经济合作范围内衍生出来的局部区域间次级的经济合作,也可以称之为子区域经济合作。它既可以产生于不同国家之间(国土并不一定相邻)、不同国家部分区域之间,也可以产生于具有较强经济联系的一国内部的相近区域之间,前者如中国和智利的合作、中亚五国区域经济合作、新柔廖增长三角,后者如我国的“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狭义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从区域合作的参与主体、合作内容与目标、合作机制等属性来划分的,它是指至少两个地理位置邻近,具有某种互补性的国家或地区在相邻区域展开经济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区域内及周边的生产要素,通过实现资源互补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以获得正外部效应,并可形成跨国经济开发区,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如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等。但两者不是对立的,常常交织在一起。
其次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次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次区域经济的诸多问题,但发生在次区域层面的部分问题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也不能够完全解释,或者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不完全适用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催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要求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由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形式和目标等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不尽相同,且水平较低,那么我们不妨在经济一体化六种组织形式之前设立一种过渡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本文成为“准经济一体化”阶段。“准经济一体化”阶段既可以以消除贫困和经济增长等为目标,也可以以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贸易投资便利化等为目标,或者以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内容。具体情况将根据合作各方的发展水平和要求经协商确定。鉴于现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本文认为,“准经济一体化”阶段是发展中国家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初组织形式之一。
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界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适用性分析,是本文研究基础和逻辑起点。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分析了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性质和形式,结果发现,如果无论是从区域合作层次、合作参加主体和决策主体看,还是从合作内容和合作机制看,大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具有次区域经济合作属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如果从区域合作层次上看,该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低层次特征,基础设施建设与衔接、消除贫困与经济增长、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内容是其基本目标;从区域合作参加主体和决策主体看,该地区的合作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再从合作的机制看,该地区区域合作中各成员国的合作行为软约束,没有组建具有较强规范力的区域合作组织机构,体现的是功能一体化而不是制度性一体化。
在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框架下,结合国内外主要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的实践经验,即通过对“大湄公河”、“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次区域经济合作在运行中的机制、目标、成效、区域竞争条件等因素的分析,进一步分析和研判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试图通过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进一步探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性问题。
尽管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较好,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区域内经济发展异质化特点明显,发展水平和开发目标不一致,区域内要素缺失、合作机制软约束,合作各国的政治利益呈差异化特点。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应进行思路调整和模式选择。在具体路径上,首先确定推进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引致效应,然后着手建立中俄朝珲春--哈桑--罗先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并积极依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经济合作机制,形成板块联动,扩大次区域合作范畴,增强竞争力。同时,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分析提供了实践要素。
在剖析了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问题后,最后再回到理论层面,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分析。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看,当较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无法实现突破,便在其内部开始出现小范围的局部合作,于是人们便把这种合作视之为次区域经济合作。因此次区域经济可以看作较大区域经济合作无法实现时的一种局部的或次一级的区域经济合作,是较大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必经过程或阶段。由次区域经济合作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演化是次区域经济合作演进路径。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在三个方面刺激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向前发展:第一,已建成的次区域合作组织的成员因利益驱动,更加关心并竭力维护与加强各种优惠措施的落实与增扩,从而无形中推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第二,对次区域经济合作参与体外的参与体而言,受次区域经济体独有利益的诱引,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积极申请和加入次区域经济体,使现有次区域参与主体更加巩固和并逐渐扩大为区域经济集团;第三,次区域经济体外的参与体为自己寻找合作对象,组建新的次区域合作形式,从而使更多的次区域集团大量出现,最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机制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成熟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从内到外包括:第一,次区域各参与主体内部推进机制;第二,次区域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统一的协调机制;第三,次区域外部的国际协进机制。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体制在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成熟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包含很多关联效应,包括聚集效应、增长极扩散效应、外部效应、互补效应等,充分发挥这一系列的效应,将有助于实现次区域经济的合作,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