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界对商誉的认知一直围绕两个观点展开,一是超额收益价值论:商誉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这种资源实现的时间与价值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二是总计价账户论: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超出其各组成价值合的部分,企业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下会产生协同效应,故企业的整体价值会高于个别资产的总和。前者是对商誉的定性描述,为商誉作为资产入账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对商誉的定量描述,阐明了商誉的计量方法。商誉的实质是企业获得超额盈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与企业的内外部因素息息相关,例如:技术水平优异、客户资源广泛、地理位置极佳等等。这些因素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称作自创商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将“资产”定义为:受企业控制的、由过去事项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由此看来自创商誉是符合资产定义的。但自创商誉没有实物形态、具有附着性,难以确定其计量的标准,现有的会计实务都不对自创商誉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并购指的是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收购方通过支付一定的对价取得被收购方的所有或部分资产控制权。一般来说,并购会产生协同效应,也就是说两个企业进行并购后的所得会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的所得和。协同效应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具有获取未来超额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也称为外购商誉。在并购行为产生后,商誉就符合了会计计量的标准,我国会计准则对外购商誉的初始确认作出了规定:商誉为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然而当企业并购产生了外购商誉后,如何对此商誉进行后续计量仍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一大难题。会计准则中外购商誉的后续处理都经历了从系统摊销法向单一减值法的转变,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更合理地反映外购商誉的价值。但是自从实行单一减值法以来,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商誉巨额减值的现象,这降低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有用性。纵观历史,外购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主要有四种:直接冲销法、直接保留法、系统摊销法、减值测试法。直接冲销法与直接保留法都无法体现商誉的实质。系统摊销法是将外购商誉在有效年限内摊销并计入损益,减值测试法则是对外购商誉进行定期减值,存在减值时计入当期损益。摊销法与减值法各有利弊,本论文基于上述两种方法提出外购商誉后续计量的“减值加摊销法优势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的外购商誉后续处理方法对企业经济后果产生的影响。首先对现阶段环境下企业并购产生的外购商誉及其后续计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现有的单一减值法无法满足财务报告的有用性,提出使用减值加摊销法进行后续计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商誉的价值。其次介绍了商誉的相关制度与理论基础,描述了企业并购中对外购商誉处理的具体步骤,并对减值测试法、系统摊销法、减值加摊销法这三种不同的外购商誉后续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从案例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宋城演艺并购六间房外购商誉的形成及其后续计量,再使用减值法、摊销法、减值加摊销法对其外购商誉进行处理,分析和研究这三种方法产生的经济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提出建议。本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得出“减值加摊销法优势论”,即外购商誉后续计量采用减值加摊销法可以最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减值法虽然符合商誉的本质,但会导致企业高估商誉的价值,使得财务信息存在滞后性,增大企业盈余管理风险;而摊销法虽然无法体现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并抑制并购协同效应,但却可以提升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有用性。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更合理地反映商誉价值,使企业的管理层具有商誉减值风险的前瞻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高溢价商誉收购行为。本文的创新在于:第一,结合商誉的实质理论,对外购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减值加摊销法优势论”。第二,结合并购案例,从实务的角度切入,采用三种后续计量方法对外购商誉进行处理,探究不同方法产生的经济后果,验证“减值加摊销法优势论”。第三,依据得出的“减值加摊销法优势论”,对外购商誉的处理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