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和普通单焦工人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主观调节幅度、客观调节反应、调节前后像差变化和对比敏感度,评价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
本课题为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研究。选择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实验组植入可调节人工晶状体Tetraflex,共20人(29眼),其中男11人(15眼),女9人(14眼),年龄44~87岁,平均66.4岁;对照组植入普通单焦人工晶状体,共14人(20眼),其中男9人(11眼),女5人(9眼),年龄38~74岁,平均59.2岁。比较两组间术后3个月裸眼远(5m)、中(80cm)、近视力(40cm),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远视力矫正后的中、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远视力测量采用同一台综合验光仪投影视力表(ACP.8,Topcon,Japan),中、近视力测量采用ETDRS视力表(Precise Vision,USA,NO.4070,100%对比度),均转换为五分记录法。比较两组间术后3个月移近法测量的主观调节幅度,像差仪(iTrace,Tracey Technologies,USA)检测的术眼客观调节反应(调节刺激2.5D)以及对比敏感度仪(CSV-1000 HGT,VectorVision,USA)检测的在明环境、暗环境、暗环境低眩光和暗环境高眩光四种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眼轴长度、植入IOL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最佳远视力矫正下的近视力分别为4.64±0.22和4.48±0.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间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远视力矫正后的中间视力(80cm)和最佳矫正近视力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主观调节幅度分别为2.07±1.03D和1.55±0.62D,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患者所需的近附加分别为2.10±0.29D和2.12±0.3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应用iTrace像差仪检测两组调节前后客观调节反应(等效球镜绝对值)变化值试验组为0.11±0.28D,对照组为0.07±0.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屈光范围实验组为2.58±1.42D,对照组为1.55±0.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5.在两组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前后像差变化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总的高阶像差变化分别为0.050±0.031μm和0.033±0.020μm,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0),但球差、彗差、三叶草、高阶散光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
6.两组间暗环境、暗环境低眩光和暗环境高眩光四种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Tetraflex植入术后与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术后不会引起最佳远视力、最佳近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的丢失。手术安全、有效,无特殊并发症。
2.Tetraflex植入术后可以为患者提供较好的近视力和主观调节幅度,但植入术后的客观调节反应有限,不排除其他伪调节因素的作用。
3.Tetraflex植入术后的总的高阶像差变化较对照组大,调节过程中可能存在人工晶状体的变形,具体是哪一种高阶像差对人工晶状体眼调节有影响,需要进一步的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