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承载着中华千年文化积淀,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之一,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琵琶文化的任务尤为艰巨,新时代的青少年与流传千年的琵琶古曲的感情基调产生了碰撞,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音乐感悟。这种复杂而神秘的情感,一方面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琵琶显性知识的传授,即教师的直接表述使学生学得曲子的基本弹奏知识;另一方面,乐曲中抽象知识的获取,是由青少年学生自身对曲子的感知、顿悟的过程。这一过程后,学生针对这类知识与方法并不能够清楚得描述出是如何获取的,但是在演奏中却运用的游刃有余。这种无意识获取知识、顿悟的过程,我们称它为青少年琵琶学习中的内隐学习。内隐学习贯穿于我们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最早在1958年英国物理学家Michael Polanyi提出了“缄默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隐性知识。而“内隐学习”的这一概念直到1967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A.S.Reber提出。经历了近50多年的研究,心理学、医学及其他学科相继对其进行研究运用,涉及领域广泛,但内隐学习在学科教育等应用领域中的研究却仅迈出了第一步,因此目前在音乐教学实践类的研究运用里就更是史无前例了。本文将以琵琶部分理论知识与抽象知识作为学习材料,以南昌市11-18岁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青少年阶段心理认知特点,设计三组实验,分别研究了显性知识积累、学习材料难易程度、学习情境等影响青少年在琵琶学习中内隐学习效果的凸显情况,以及内隐学习对琵琶教学产生的影响。其意义在于:1、以11-18岁青少年为被试,探讨内隐学习在琵琶学习中的运用,寻找内隐内隐学习在琵琶学习中真实存在的依据。2、进一步找出影响琵琶内隐学习发生的因素,从而控制其因素更好的掌握内隐学习。笔者以学习情境、前期显性知识的积累、学习材料难易程度进行重点阐述。3、通过实验把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种学习方法所产生的不同学习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内隐学习在琵琶学习中所产生良性效应,探索在琵琶学习中针对抽象的、感性的学习材料时,内隐学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在琵琶复杂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内隐学习的方法对琵琶学习有何突破性进展。4、通过内隐学习的特点对琵琶教学中,教师怎样选择材料,怎样用指导语引导,怎样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怎么正确发挥内隐学习对琵琶学习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着手,为琵琶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内隐学习的优势是高效率学习,掌握抽象复杂的知识,琵琶演奏中有太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知识。因此,通过学习借鉴了心理学研究成果,从琵琶内隐学习的角度出发,采用访谈法、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教学实验比较分析法,采用三组有关内隐学习设计教学的实验,希望能够从中发现内隐学习在琵琶教学中真实存在的依据,结合影响内隐学习的因素,提出琵琶实践教学中适宜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使青少年学习琵琶真正的达到身心和谐、陶冶情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