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作为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组成部分的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里,其位置并不是一直都处于边缘地位的,在三种情况下它会占据系统的中心;而翻译文学在系统中的位置的改变会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将作为革新力量引入新的思想、语言或是写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通常乐意打破本国的传统文学规范,追求译文的“充分性”;相反,当翻译文学处于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边缘位置时,译者通常会为国外文学作品寻找最佳的现存二级模式,追求译文的“可接受性”。本文试图以多元系统理论为理论视角,以《麦田守望者》施咸荣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施咸荣译本产生时翻译文学在汉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解读施咸荣译本的翻译策略生成原因以及对施咸荣译本做出历史的客观的评价。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在施咸荣译本诞生时所处的历史阶段中,汉语文学由于特定历史、政治的原因处于了“弱势”地位,而代表了新的文学潮流的翻译文学在当时的汉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了中心位置,这与佐哈提出的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可能占据中心位置的三种情况中的第二种情况相吻合;(2)由于当时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系统中所处的中心位置的影响,施咸荣译本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具体表现在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3)施咸荣译本为汉语文学引入了新的语言形式和技巧,对当时的汉语文学多元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多元系统理论能解释施咸荣译本的翻译策略生成原因以及其译本对当时中国文学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