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蛋白FimC对APEC生物学表型的调控及其下游靶蛋白筛选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v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可引发局部和全身感染,造成雏鸡大量死亡,给家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Ⅰ型菌毛(Type 1Fimbriae)是APEC黏附相关毒力因子,可协助细菌在物体或宿主表面分泌粘附素,从而黏附、入侵宿主细胞。在APEC感染初始阶段,APEC通过Ⅰ型菌毛黏附宿主细胞实现定植后,会进一步形成生物被膜,导致APEC持续性和慢性感染。Ⅰ型菌毛由操纵子编码,主要由亚基Fim A、Fim B、FimC、Fim D、Fim E、Fim F、Fim G和Fim H构成。其中,FimC是一种由两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组成的周质伴侣(组装因子),可协助菌毛亚基进行正确折叠,确保Ⅰ型菌毛正确组装;探究菌毛伴侣蛋白FimC对APEC初始感染黏附和侵袭分子机制尤为重要。但是FimC在APEC初始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Ⅰ型菌毛伴侣蛋白FimC为研究对象,拟构建fimC的缺失株,分析比较fimC缺失株和野生株之间的差异基因,筛选到潜在靶基因,通过生物学特性和诱导细胞损伤分析菌毛伴侣FimC与潜在基因之间的联系,揭示fimC和agn43之间的调控关系,为阐明Ⅰ型菌毛伴侣蛋白FimC对APEC生物学表型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1.APEC的fimC基因功能验证及其调控下游靶基因的筛选本研究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81的Ⅰ型菌毛伴侣蛋白fimC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fimC的APEC81缺失株APEC81ΔfimC,并且通过质粒p STV28构建回复株APEC81CΔfimC。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APEC81ΔfimC与野生株相比,细菌的菌毛显著减少;Ⅰ型菌毛分子开关处在关闭状态;出现由菌毛亚基伴侣蛋白FimC所介导的显著的自聚集现象。将野生株、fimC缺失株和回复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经过荧光定量PCR的验证,结果表明在fimC缺失导致了自转运蛋白基因agn43转录水平的显著升高8倍,因此将agn43作为受FimC调控潜在的靶基因进行后续研究。2.APEC的fimC及agn43基因对APEC生物学特性和诱导细胞损伤差异作用研究为探究fimC是否介导agn43来影响APEC的生物学表型及诱导细胞损伤差异,在APEC81中成功构建agn43的缺失株APEC81Δagn43和回复株APEC81CΔagn43,同时成功构建了fimC和agn43的双基因缺失株APEC81ΔfimCΔagn43和双回复株APEC81CΔfimCΔagn43。对APEC81、APEC81ΔfimC、APEC81CΔfimC、APEC81Δagn43、APEC81CΔagn43、APEC81ΔfimCΔagn43、APEC81CΔfimCΔagn43的生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自聚集能力进行测定,同时进行了细胞黏附、入侵试验。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APEC81ΔfimC自聚集能力显著增强(p<0.000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减弱(p<0.0001),运动能力显著增强(p<0.0001),对于HD-11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减弱(p<0.0001),入侵能力显著增强(P<0.01)。双缺失株APEC81ΔfimCΔagn43与缺失株APEC81ΔfimC相比自聚集能力显著减弱(p<0.01),与野生株和缺失株APEC81Δagn43相比自聚集能力显著增强(p<0.0001);双缺失株APEC81ΔfimCΔagn43与缺失株APEC81ΔfimC相比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001),与野生株和缺失株APEC81Δagn43相比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减弱(p<0.0001);双缺失株APEC81ΔfimCΔagn43与缺失株APEC81ΔfimC相比运动能力显著减弱(p<0.0001),与野生株和缺失株APEC81Δagn43相比运动能力显著增强(p<0.0001);对于HD-11细胞的黏附能力,双基因缺失株APEC81ΔfimCΔagn43与两个单基因缺失株(APEC81ΔfimC和APEC81Δagn43)相比显著减弱(p<0.0001),而对于HD-11细胞的入侵能力无显著变化。通过以上结果,推测FimC和agn43之间存在调控关系。3.EMSA验证FimC结合agn43基因启动子区域为了进一步验证FimC和Ag43调控关系,通过β-半乳糖苷酶检测了agn43启动子的活性,并分段缺失agn43基因启动子区域(agn43Ⅰ、agn43Ⅱ和agn43Ⅲ),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转录活性和调控关系。为了进一步确定两者是否为直接调控关系,通过构建了FimC蛋白的表达载体p ET28a-fimC,并进行FimC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同时构建并纯化探针进行EMSA实验验证FimC蛋白是否直接结合agn43基因启动子。结果显示APEC81ΔfimCΔagn43Ⅱ双缺失株Ag43转录水平下降了2倍,结果可以判定agn43Ⅱ是agn43基因启动子。EMSA的实验证明了FimC蛋白与agn43的启动子区域直接结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毛伴侣蛋白FimC的缺失可以引起APEC的自聚集现象,出现自聚集是由于自转运蛋白Ag43所介导的。FimC可以直接结合agn43的启动子区域,可负调控agn43的启动子,从而调控agn43的表达。本研究解析了Ⅰ型菌毛伴侣FimC负调控Ag43进而影响APEC黏附的分子机制,为阐明APEC致病机制并进一步实现对APEC的防控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细胞多能性的鉴定依据大多参考早期胚胎中内细胞团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规律,其中EpCAM可作为鉴定诱导多能干细胞是否具备多能性的表面标记物之一。目前研究表明,EpCAM可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并具备特有的裂解模式,然而其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及裂解模式至今仍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EpCAM荧光报告载体系统,对EpCAM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及裂解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
学位
蜂王浆是蜜蜂重要的蜂产品之一,主要由蜜蜂工蜂咽下腺合成分泌。工蜂咽下腺是位于工蜂头部前端的一对葡萄状腺体,其发育具有明显的年龄和行为依赖性:新羽化工蜂(newly-emerged bee,NEB)咽下腺发育不全,无分泌活性;哺育蜂(nurse bee,NB)咽下腺发育完全,泌浆能力强;而采集蜂(forager bee,FB)咽下腺开始萎缩,分泌各种在蜂蜜酿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糖转化酶。探究蜜蜂咽
学位
了解地方鸡种的生长、产蛋及蛋品质等性能有助于进一步利用我国鸡种资源优势。由于我国长期引进国外蛋鸡祖代,导致本土蛋鸡资源受到限制和浪费。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找到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候选基因,能够改善其产蛋性能。为研究灵昆鸡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对灵昆鸡进行0-12周龄生长曲线的绘制,以及灵昆鸡生长性状和蛋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为研究影响灵昆鸡生产性能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和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在
学位
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按照科、属的划分,可以将其归类于腺病毒科(Adenovirus family)、腺病毒属成员。此外对病毒血清型进行分析,可以将 FAdV 分为 12 个型(1-7,8a,8b 及 9-11)与 5 个种(A,B,C,D,E)。FAdV感染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如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等,而引起禽类肝炎-心包积液综合症(Hepatitis-Perica
学位
热应激是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热应激对奶牛造成多种危害,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内质网应激是机体遭遇环境刺激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已有研究证实,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发生热休克反应,并且引发细胞凋亡,但是导致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是否与热应激条件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内质网应激有关亟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热应激模型,探究热应激条件下内质网应激
学位
文章主要对反浮选—冷结晶法制取氯化钾工艺过程进行描述,分析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结合生产实践,对生产过程中钾的损失及关键生产环节的控制方法和问题解决措施进行阐述。
期刊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母系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在雌性大鼠生殖轴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变化,以及敲低Meg3基因对雌性大鼠初情期启动时间,初情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卵巢形态学和血清性腺激素浓度的影响,从生殖上为调控雌性动物的初情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采集幼儿期(10 d),初情期前(25 d),初情期(32.50±1.22d)和成年期(63
学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一种典型的肠道外致病菌,在禽类中具有广泛的宿主谱,不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原菌,而且是人类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潜在储库,由于APEC血清型复杂多样,毒力基因簇突变率高,其防治仍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开展A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对养禽业的发展和公共健康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肠杆菌Ⅲ型分
学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常与其他病原体相互作用,引起禽大肠杆菌病甚至直接导致禽类死亡。因此,加强对A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对养殖业发展和公共卫生防控具有重要意义。Ⅲ型分泌系统2(Escherichia coli 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2,ETT2)是2001年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
学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该病菌可通过侵染呼吸道粘膜上皮引起禽的呼吸系统和全身性疾病。目前,已知定位于鸡呼吸系统的一类亲水性膜表面糖蛋白-鸡肺表面活性蛋白A(chicken surfactant protein A,cSP-A)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天然免疫功能,是防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