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哲学视域下的权利能力制度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cxi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利能力制度是民事法律领域的基本制度之一,其核心问题在于确定一个被考察的对象是否有作为主体而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权利能力”的概念为《德国民法典》首创,其德文表达形式为Rechtsfaigkeit",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成为权利和义务载体的能力”,这里的“能力”也作“资格”理解。现行的权利能力制度解决了自然人和法人两类民事主体在平等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交往问题,但这一制度至今已暴露了诸多的缺陷,如“主体”与“人”法律术语的混用、主体范围的确立与证成、权利能力制度概念本身的必要性问题等等,这使得我们不得不穿透部门法而上升到法哲学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这一制度,并重新论证其理论根基。之后从哲学的外部影响和法学的内部构造两个角度,对现行的权利能力制度做出了历史与逻辑上的梳理。首先是以思想史的角度,对从古希腊到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哲学理论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并始终紧扣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整理出一条明晰的脉络,发掘现行权利能力制度的理论基础。然后,是从民法学理论的内部视角,对法律主体的制度规定加以整理,将《法国民法典》中国籍人格的规定和《德国民法典》中权利能力制度的设计做出对比,将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寻找其最终采用模式殊异的原因,并分解其各自的制度构造。然后,是对当代民事主体制度构造的新变化提供概览和评价,通过动物继承遗产、新身份法学和大地法理学的兴起等现象,指出现行制度饱受冲击的根源在于“主体—客体”二分范式的动摇。由此,在试图在保留主客二分模式的前提下做出原创性的思考,从逻辑上推演人何以成为了主体,并分别回应“权利能力制度是异化工具”和“权利能力制度多余而无用”的质疑,认为权利能力制度是一个价值无涉的过滤器,是在主体范围无法达成客观标准或主观共识的情况下做出防御性筛选的工具或机制,其保留应受到正当性辩护。最后,在后现代哲学思潮的背景下,尝试为主体性哲学本身做出一个初步的维护。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金融行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服务行业发展非常迅速,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分业经营模式曾经在很长时期内占据主要地位。经济发
辩诉交易制度于十九世纪初发端于美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地下式”处理案件的方式,发展成为今天美国刑事案件主要处理方式,当今美国约90%的刑事案件是通过辩诉交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大量科学证据的出现,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专家在社会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专家责任随即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诸多学者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都对此问题有所涉及。而专家对第三人责任是
外国法查明不能是外国法查明的结果之一,是指法官或当事人在进行了外国法查明行为之后仍然无法确定外国法的确切内容。法官作为外国法查明不能的认定主体,对满足何种条件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