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X和SPARC共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生长、侵袭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构建DCX和SPARC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Ad-DCX-SPARC),研究其对胶质瘤细胞生长、侵袭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方法:  1.PCR扩增获得DCX和SPARC目的基因,构建针对 DCX和 SPARC的pAdTrack-CMV-DCX-polyA+promoter-SPARC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转移质粒;  2.将构建正确的pAdTrack-CMV-DCX-polyA+promoter-SPARC重组转移质粒经PmeI酶切后与pAdEasy-1腺病毒骨架质粒在BJ5183大肠杆菌中同源重组;  3.同源重组质粒pAdEasy-1-pAdTrack-CMV-DCX-polyA+promoter-SPARC(简称为pAd-DCX-polyA+promoter-SPARC)经PacI酶切后再用脂质体转染QBI-293A细胞,经多轮感染和扩增后获得Ad-DCX-polyA+promoter-SPARC(简称 Ad-DCX-SPARC)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  4.将Ad-DCX-SPARC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胶质瘤细胞U251和A172,筛选出Ad-DCX-SPARC的最佳感染剂量;  5.通过一系列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放射敏感性的实验方法,研究增加DCX和SPARC双基因共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生长、侵袭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果:  1.成功构建了双启动子介导的DCX和SPARC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Ad-DCX-SPARC,其能高效感染胶质瘤细胞U251和A172,最佳感染剂量分别为20MOI和100MOI;  2.腺病毒介导的DCX和SPARC双基因共表达能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削弱SPARC促胶质瘤侵袭的作用;  3.增加DCX-SPARC双基因共表达能使U251和A172胶质瘤细胞照射后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  4.单纯增加DCX和SPARC双基因共表达对胶质瘤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但联合辐照后能明显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5. DCX-SPARC双基因共表达提高了照前G2期细胞的比例,联合X射线照射后能减少照后G2期细胞的阻滞,从而减少了DNA损伤的修复,最终促进了胶质瘤细胞的死亡;  6.分子机制检测结果表明Ad-DCX-SPARC联合X射线照射能明显上调U251和A172胶质瘤细胞bax,bad的表达和下调bcl-2的表达。  结论:  1.成功获得了DCX和SPARC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Ad-DCX-SPARC,能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削弱SPARC促胶质瘤侵袭的作用;  2.DCX和SPARC双基因共表达联合X射线照射能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克隆形成、提高照射前G2期细胞阻滞、增加辐照引起的细胞凋亡、使细胞照后G2期的阻滞得到减弱从而减少照后DNA损伤的修复等机制提高脑胶质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3. Ad-DCX-SPARC联合X射线照射可通过调节U251和A172细胞中bax,bad和bcl-2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诱导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体系迅速形成,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从而给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已经进入教学实践。新时期学校的教育技术工作应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开发应用教学信息资源已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中心  我们知道,现
期刊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課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
期刊
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独特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把多媒体教育技术引入初中数学教学,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卓有成效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有益的探索,有了一定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期刊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说话声音低的学生,一般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反过来说,一般成绩差的学生,在老师提问的时候,或者沉默不语,或者声音低微,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通过思考我觉得转化差生的第一步,就应该从孩子大声说话开始。  这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为什么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低小呢?或者有的同学干脆就不说话,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我觉得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大家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年级越低的学生,上课时
期刊
美国曾经有这样一个“爱的故事”:一个6岁的小男孩因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而被父亲狠狠教训了一顿,并撵回了自己的房间。儿子很不服气,决定离家出走。父亲得知后,并没有阻拦,只是嘱咐他带上足够的衣服。小男孩背上行囊,走过幾个街区,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于是他偷偷跑回了家。发现父亲早已站在门口向他招手。这时,他才意识到,他的一切都离不开父亲的视野,他离家出走的念头是多么的荒唐。正是父亲对儿子的“放逐生活”,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