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空间再定向指的是在已知物体方位后迷失方向的儿童在空间中重新确定自己方位并找回被隐藏物体的能力。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认为儿童只能利用空间环境所构成的几何信息,不能利用非几何信息来再定向,而且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只对某些明显的几何信息敏感,对一些不太明显的几何信息却不敏感。该理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儿童与低等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存在相似的几何模块。然而,众多研究结果都对这种简单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儿童也可以利用某些非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
在空间环境中存在两类参照系:环境参照系和自我参照系,但是在以往对儿童的研究中基本都只考虑了环境参照系对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影响。在以往的实验中儿童可以在房间里随意走动,只要求能看清藏物体的位置,转圈结束后却是面向墙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转圈前后以自我为参照(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观察者的眼睛、头和躯体等来表征的)的信息不一致,可能对儿童再定向产生一定影响。并且都是由主试或者母亲抱着儿童转圈以迷失方向,而没有考虑到如果儿童自己在空间中转圈迷失方向是否会对再定向产生影响。
本文针对该问题,在前人研究范式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测试儿童的空间再定向。首先在实验设计上,我们采用被试间设计,以避免被试内设计所造成的被试对实验中所用的非几何信息的某些属性的猜测性;其次是对儿童进入实验环境后的要求上,在儿童进入实验环境后,由主试先和儿童玩一下游戏,消除儿童紧张情绪后,主试告诉儿童站在房间中间并且面向指定方向,然后主试去藏好要让儿童寻找的物体,藏好后是由主试扶着儿童慢慢转圈以迷失方向;最后是几何信息设置上,以往研究认为儿童只能运用明显的连续的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但是不能运用单个物体组成的不明显的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在非几何信息选择上,有研究表明,非几何信息的突出程度是影响儿童能否利用非几何信息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实验中设置了明显的非几何信息与不明显的几何信息结合的情况下,考察儿童是否可以整合利用这两种信息进行再定向。因此,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儿童自我中心编码、非几何信息和不明显的几何信息对儿童再定向的影响。
在实验一中,主要目的是研究儿童自我中心编码在再定向中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规定儿童转圈前后身体朝向,并且儿童是由主试扶着慢慢转圈迷失方向。结果发现,当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时,得出与以前相同的实验结果,在规定朝向条件下的空间再定向仍然表现出对几何信息的优先运用,具体表现为儿童更多的在正确位置和对角去寻找隐藏物体;进一步分析儿童身体朝向发现,儿童运用自我为中心的编码去表征物体位置,具体表现:3岁儿童能同时运用左右自我中心编码和前后自我中心编码,以及能区分不同长度的墙;2岁儿童只是运用前面自我编码,不运用左右自我编码,而且也没有表现出能区分不同长度的墙。
在实验二中,主要目的是研究儿童是否能运用非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与实验一相同,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规定儿童转圈前面身体朝向并且是儿童自己转圈迷失方向,在以往实验中都采用蓝色墙作为非几何信息,以考察儿童在几何空间中能否利用非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在本实验中采用挡板作为非几何信息,其中两块为黄色,另外两块为红色,分别放在短边那面墙的角落,并且增加挡板高度来增加非几何信息的突出程度,结果发现,儿童经常去正确位置寻找靶物体,并没有经常在正确位置的对角去寻找靶物体,也没有经常去颜色相同的临近角落去寻找靶物体,这说明儿童在矩形空间中能整合利用房间的几何信息与路标信息进行再定向。
在实验三中,主要目的是研究儿童能够运用不连续的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将矩形房间移出,只剩下四块挡板,两块为黄色,两块为红色,并且用四个相同的木质支架支撑挡板。结果发现儿童能够区分不同颜色信息的挡板,也能记住靶物体隐藏于何种挡板之后,表明儿童也能整合利用这种单个物体所构成的不明显的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
实验四,与实验二材料相同,只是将挡板都换为红色,主要是为了验证实验二和实验三的材料、设计和程序的可靠性。实验结果发现,儿童在此情况下得到与前人一致的研究结果,即儿童去房间的正确位置和对角寻找隐藏物体,表明儿童根据房间的几何信息进行再定向,也说明实验二和实验三的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