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著名诗人,学者,考古学家,郭沫若同样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其翻译独具风格,自成一体。对于郭沫若的研究大多针对其文学创作,涉及翻译者较少。而在为数不多的针对郭沫若翻译的研究当中,也以主观印象试的分析为主。对于郭沫若的诗歌翻译,一般的看法是郭偏向意译,或者如他本人所言是译风韵。鲜有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其翻译进行科学的剖析。前景化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主要讨论文学语言中脱离语言背景,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致力于挖掘这些语言形式的主题意义。变异和平行结构是前景化的两种基本实现形式,前者以超出语言使用的常规进行选择为标志,而后者以重复做出相同的选择为标志。前景化理论对于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于,前景化的语言形式往往是具有主题意义的,因此以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前景化为依据,我们可以判断译文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原作的主题意义。而在翻译实践当中也可以此为依据,以期最大程度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本文以前景化理论为工具对郭沫若的诗歌翻译进行分析。开篇首先介绍前景化理论及其发展;同时对于与郭沫若有关的翻译策略及其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第二章从语音的层面探讨郭沫若对于诗歌当中前景化语言形式的翻译,分别从平行结构和变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从句法的层面探讨郭沫若对于诗歌中前景化语言形式的翻译,分别从平行结构和变异两个方面来讨论。第四章从语义的角度探讨了郭沫若对于诗歌当中的比喻及象征两种前景化的翻译。第五章是总结,对郭沫若的翻译策略做了总结讨论,并指出这一理论运用到翻译中的局限性,同时提出可能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将郭沫若翻译策略定性为意译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而他自己主张的风韵译,其实就是在语音,句法,语义等各个层面对原作当中的前景化在最大程度上加以移植和保留;而对于非前景化的一些诗歌语言形式进行大胆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