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碰撞造成了现今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高海拔地形。与青藏高原其他部位边界如喜马拉雅、龙门山等陡降的地形不同,高原东南缘边界模糊,高程变化较缓,发育了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的独特景观。基于不同的高原变形机制,“下地壳流”和“残余高原破坏”模型对高原东南缘构造抬升时间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对河流侵蚀的分布方式提供了不同限定。在地质时间尺度内,大范围的构造抬升往往驱动着地表过程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河流侵蚀速率对地表抬升的响应比较迅速,常用来指示区域地表抬升。
本文研究通过DEM数据的地貌分析和构造-热年代学方法,量化约束了芒康及高原三江地区的侵蚀作用,进一步确定高原东南边界侵蚀的起始时间和扩展方向。对高原东南缘的野外调查和地形起伏分析显示,河流侵蚀在穿过高原边界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特征:上游芒康地区具有高海拔、低起伏的高原面,河谷宽阔而平坦;中游芒康地区地势起伏有所增加,并发育基座阶地;下游德钦地区地势起伏最大,河流侵蚀强烈,河谷狭窄而单一。地形起伏度高值点通常沿着主要河流的干道呈线状分布,“河流侵蚀高程差”是区域地势起伏的主要控制因素。芒康和其他地区依然保留上凸型的河流纵剖面,指示了河流水系正在对高原平坦面进行侵蚀改造。高原东南缘的河流纵剖面不是典型的下凹型,指示高原边界的演化可能为非均衡态。磷灰石(U-Th)/He和裂变径迹数据的高程-年龄关系指示出~20 Ma侵蚀速率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本区至少在~20 Ma有一次快速剥露事件,可能由构造抬升导致。德钦地区的地形起伏较大,侵蚀作用最为强烈,具有相应年轻的(U-Th)/He年龄(<5 Ma)已经剥露至地表,可能代表着现今高原的边界。维西地区(U-Th)/He年龄相对较老,80-20 Ma平均侵蚀速率较小(0.009 km/m.y.)。这些初步结果显示三江地区的高原边界的河流侵蚀具有强烈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河流侵蚀是控制高原东南缘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虽然三江上游地区(如芒康)保留残余高原面,但已有证据表明三江下游地区(如德钦、维西)地形地貌受到了河流溯源的改造,现今侵蚀速率最大的地区在德钦附近。对模型的检验仍需后续工作定量数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