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象征文艺观初探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象征型文学艺术观一直未被确认。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先秦儒家象征文艺观的起源、发生、发展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来说明:象征文学艺术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存在。 为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先秦儒家象征文艺观溯源。先秦儒家的象征文艺观发源于《周易》“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的象征思维方式,承启于春秋的断章取义“用诗”之风。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象征思维方式。孔子把日常衣食举止和周围的自然物都与“礼”“义”紧密相联,将它们视为理和义的象征。孟子、荀子亦沿用了这种象征思维方式来看待自然物。 三、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象征思维方式来看待文艺。他们在认识和欣赏诗歌、音乐、舞蹈时,更注重文学艺术所象征的“仁”“义”“理”等伦理道德内含。先秦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从《尚书·舜典》的“诗言志”到孔子、孟子、荀子的“诗言志(道)”、“舞意天道兼”,先秦儒家象征文艺观发展成熟。 四、先秦儒家象征文艺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的文论家或文学家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挥,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线索分明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学传统;建立在自然物特性与伦理道德之间的比德说,赋予了自然物以特殊象征意义,确立了中华民族的艺术范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否定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在人类语言中被广泛使用。不用的语言会有不同的否定形式及否定句,汉语和维吾尔语都存在否定形式和否定句
从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Brandes George)提出了文学史是一种心理学,是灵魂的历史这样一个论题后,人们对文学的注意力开始由文本逐渐转向作家的心灵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
索伦·克尔凯戈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在其有生之年,克尔凯戈尔和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于被敌视,但一百年后,人们终于还是发现了这位以思想来痛苦地介入
蒋启敭(公元1795——1856),字明叔,号玉峰。清广西全州龙水人。出身于世宦家庭的他深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少有才名。二十七岁登进士第并入仕,此后三十多年先后在江西、河南等地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