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象征型文学艺术观一直未被确认。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先秦儒家象征文艺观的起源、发生、发展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来说明:象征文学艺术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存在。 为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先秦儒家象征文艺观溯源。先秦儒家的象征文艺观发源于《周易》“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的象征思维方式,承启于春秋的断章取义“用诗”之风。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象征思维方式。孔子把日常衣食举止和周围的自然物都与“礼”“义”紧密相联,将它们视为理和义的象征。孟子、荀子亦沿用了这种象征思维方式来看待自然物。 三、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象征思维方式来看待文艺。他们在认识和欣赏诗歌、音乐、舞蹈时,更注重文学艺术所象征的“仁”“义”“理”等伦理道德内含。先秦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从《尚书·舜典》的“诗言志”到孔子、孟子、荀子的“诗言志(道)”、“舞意天道兼”,先秦儒家象征文艺观发展成熟。 四、先秦儒家象征文艺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的文论家或文学家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挥,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线索分明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学传统;建立在自然物特性与伦理道德之间的比德说,赋予了自然物以特殊象征意义,确立了中华民族的艺术范型,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