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效果的命题置于金融经济学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之中,建立动态模型刻画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收敛于最优水平的调整过程,并在实证方法上采用一个最新数据的大样本集合,应用广义矩方法拟合并检验从理论导出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而将上市公司治理命题置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从中发掘出推动或者制约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改进的显著影响因素,进而得出丰富的实证研究结论并指出改进的方向。
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并没有达到在既定要素和技术条件下的最优水平,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调整的历史进程当中。通过定量分析和与ST、PT上市公司的对比,本文进一步指出,尽管存在着动态非收敛的可能,但对于占股市绝大部分的成长型上市公司而言,这一过程是收敛的、缓慢的和渐进的。说明截至目前为止的资本市场改革在总体上是有效的和成功的,并且对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而言,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仍然是现实和理智的选择。
在影响上市公司治理效果的各个变量中,实证分析表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相对于外部治理机制更为有效。但在内部治理机制中,董事会治理的效果并不显著;薪酬制度对董事会成员的激励效果相对更好,但对直接参与日常经营活动决策的高管人员的作用仍有待提高;在股权结构方面,尽管存在国有控股这一负面影响,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治理效果仍然好于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股权集中度相对于股权所有制性质是一个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治理结构因素。在外部治理机制方面,我国的上市企业对要素市场约束较为敏感,但境外市场和上市公司审计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改进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