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载波通信系统中无线携能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anc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能量消耗已经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瓶颈。无线携能(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通信可以在信息传输的同时,利用射频信号能量为接收机补充电能,为解决信息和能量同步传输提供了可能性。然而,传统SWIPT应用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中时,接收端大多是基于功率分流或时隙切换的,对子载波利用率较低。因此,本文提出针对多载波通信系统的SWIPT算法,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和性能仿真。  首先,作为理论基础,介绍了多载波无线携能通信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多载波、OFDM、SWIPT技术和中继协作通信;进而,介绍了优化理论基础,包括凸优化理论、拉格朗日函数、KKT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够实现功率自适应分配的线性注水算法。  其次,本文针对传统功率分流或时隙切换算法子载波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多用户OFDM系统基于子载波分配的SWIPT算法。该算法将接收端的子载波分成两组,一种用于解码信息,另一组用于采集能量。在保证能量采集达到阈值的前提下,通过凸优化和迭代计算,实现联合优化功率和子载波分配。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子载波分配算法在实现资源优化分配的基础上,能够达到更高的解码信息速率,并且算法收敛速度快。  进而,考虑到当直传链路信道条件较差的情况,本文提出协作OFDM通信中基于子载波分配的SWIPT算法。该算法采用放大转发协议,中继节点利用一部分子载波向目的节点传输源节点信息,而剩余的子载波用来采集能量。通过建立和求解优化模型,在保证能量采集达到阈值的前提下,实现优化分配中继节点的子载波及子载波功率。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在直传链路信道条件较差时实现子载波及其功率的优化分配、提高吞吐量,并且算法收敛速度快。
其他文献
光纤陀螺仪作为制导系统和导航方面的关键性部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惯性传感器。慢光光纤陀螺是在传统光纤陀螺的基础上引入慢光,不仅大大减少了光纤所需的长度,而且提高了陀螺仪
霉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毒性的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A(OTA)是存在于谷物、饲料等农产品中的一种霉菌毒素,而伏马毒素B1(FB1)是主要存在于玉米及玉米制品中的一种致癌物。
随着现代通信系统、密码系统、图像处理系统、网络处理器系统等复杂度日益增加,并行处理技术结合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VLSI)技术已成为各领域共同的发展方向。基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高精度导航定位易受到对流层延迟误差影响的问题,提出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组合定位的方法进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以GPS定位结果为参照,对GPS/BDS组合定位结果进行评估;然后对比分析传统方法(无改正方案)、Saastamoinen模型和天顶对流层延迟(ZTD)参数估计法得到的GPS/BDS组合PPP结果差异。实验结果表明:G
针对形变监测中通过常规方法难以获取完整及时的气体绝缘封闭式组合电器设备状态信息,因而不能准确管控设备,影响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问题,提出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实现气体绝缘封闭式组合电器设备的智能化检测,并设计实现1套超高压变电站气体绝缘封闭式组合电器设备BDS形变监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监控和预警设备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