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主导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或是为解决当前日益紧迫的社会问题如垃圾处理等而实施的公共项目,并不一定会得到选址地居民的认同。当地居民往往会因为项目给其带来的环境影响和污染等因素,反对项目建设而与政府部门或项目承办方产生冲突,这种现象就是“邻避”。邻避现象,是对地方上建设的工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一种抗拒现象,这些工厂、基础和设施服务也许是社会所需要的,但是会造成消极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对地方特定土地使用的一种不满情绪,并由此而引发的反抗行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并有增长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分析矛盾发生的原因、刺激因素,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视角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和实用性方法。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前人对这一现象研究的基础上,从公共政策的角度作了探索,对邻避现象的概念予以界定,对其特征和种类予以区分,并总结了邻避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土地价值的担忧形成的社会心理,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地区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的作为等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邻避现象对现代公共政策带来的挑战,包括公共政策价值属性的反思;对环境政策不仅要保护环境,更要注重环境人权的公平;对相关政策制定模式转变的要求;公共政策自身负外部性的克服;中央与地方在相关政策上的统一性等。通过美国夏洛特废弃物转化能源工厂的案例和中国北京六里屯垃圾发电厂项目建设的对比,分析了现实中邻避设施设置失败的原因,找出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邻避现象的不同点,据此得出中国邻避现象的一些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寻求中国政府在应对邻避现象是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从央地环境政策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建设,公民参与机制建设,完善环境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来寻求民众与项目方关系的改善,尽力避免邻避冲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