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COⅠ1互作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anghaiyanp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茉莉酸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茉莉素)是一类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茉莉素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其生物合成由亚麻酸经脂肪氧合酶途径合成,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如根的生长、果实成熟、块茎增大以及花粉形成等有重要影响,它作为伤反应所必须的信号分子来调控植物对逆境、伤害,病原物侵染以及害虫侵袭的反应。 尽管茉莉素对植物的影响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对其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极少。COI1基因是从拟南芥中分离的茉莉素信号传递途径中的唯一基因,它介导茉莉素所调控的植物育性及抗性。coil突变体对茉莉素不敏感,表现雄性不育,抗性完全丧失。根据由COI1序列所得到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OI1含有2个重要的功能域,即16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一个F-box。人和酵母等许多生物中都含有F-box蛋白,它与SKP1和cdc53(cullin)形成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称为SCF复合体,其作用是选择性结合降解蛋白参与泛素蛋白降解途径,而泛素蛋白降解系统可以调控许多重要过程如细胞循环,信号传导,基因转录以及免疫反应,雄性不育和细胞程序化死亡。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反应有重要作用。由于COI1含有F-box功能域,因此,COI1也很可能是SCF组成成分,介导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本研究以COI1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分析体系筛选拟南芥cDNA文库,分离和鉴定COI1互作基因,得到COI1互作基因12个,其中ASK1与SKP1基因高度同源,并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首次证明ASK1和COI1形成复合体,并一起调控植物育性,进一步分离得到ASK1互作基因24个,完成了序列分析,为阐明茉莉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作物抗性和雄性不育基因工程提供了新思路。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酵母双杂交试验 获得ASK1、COAP2、COAP3、COAP4等12个重要COI1互作基因。 首次以COil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分析体系筛选拟南芥cDNA文库,得到 300多个阳性克隆,经PCR、Rsalk切PCR产物以后归为12群,从代表菌落提 取吓42*D C**A重组质粒进行了测序,完成了序列分析,得到*SK!、*0**2、 COAP3、COAP4等12个基因,其中ASKI、COAPZ、COAP3等基因与SKPI等 重要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证明了COil与ASKI、COAPZ和COAP3能强烈互作。 2、COnk作基因功能分析 (!)T—DNA筛选 筛选T CDS—7和CD6—7 2个T—DNA株系DNA库,但未得到供试基因 ASKI、COAPZ、COAP3和COAP4的阳性结果。 ()首次利用反义RNA技术,从邀传上、分于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面证明 了ASK!词控植物曹性 构建了ASKI、COAPZ、COAP3和COAP4等反义玉因,完成了拟甫芥的转 化,获得36株转反义ASKI植株,其中27株表现雄性不育,6株育性降低,获 得转反义COAPZ,转反义COAP3、转反义COAP4植株,分别为57株、96株和 !02株,都表现可育。证明了所有转反义基因植株在对McJA的反应以及抗虫性、 杭病、抗干早等方面与野生型植株没有差异。以野生型植株花沏和转反义ASKI 基因雄性不育植株杂交,FI代和BCI代可育与不育株比例坏为1:!。完成了转反 义 ASKI基因雄性不育植株的 PCR、RT—PCR、Western blot等分子检测,结果表 明转ASKI反义基因雄性不育植株中ASKI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从而证明ASKI 橱控植物育性。 3、完成了GST—ASKI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建立了ASKI在酵母中的表 达及纯化体系。获得GST—ASKI t合蛋白纯化产物10mg左右。 4、建立了COil在大肠杆茵中的表达及纯化体系。完成了COil蛋白的表达 及纯化,获得COil蛋白纯化产物!sing左右。 5、分别建立了ASKI、COil抗血清制备体系,获得了效价高、专一性强的 。一ASKI、a—COil抗血清。 6、完成了a—ASKI、a—COil 抗血清的专一性检测。采用ELISA 以及 _. Western blot分析体系证明 a—ASKI、a—COil具有很强的专化性,只和其相应 二 的蛋白专一结合. 7、创建了COil和ASKI的共免疫沉淀试验体系,国际上首次证明ASKI和 COil在植物体内形成蛋白复合体,并一起记控植物育性。 8、获得ASKI互作基因24个。 以ASKI为诱饵,继续筛选了拟南芥酵母双杂交。DNA文库,获得24个ASKI 互作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很多重要基因,PLYI57和PLYB49含F—b。X, PLYI57可能与硫吸收代谢有关。 9、首次提出拟南芥中茉莉酸信号传递途径与拟南芥中SCF复合体及作用等 模型。
其他文献
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引起的一种水稻穗部重要病害,该病在世界各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和危害。稻曲病菌侵染水稻小花后引起穗粒发病,在穗粒上形成稻曲球,稻曲球中的分生孢子座产生粉状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在发育过程中其颜色会发生变化,由灰色逐渐变成黄色,最终成为黑色,即厚垣孢子由非休眠状态转化为休眠状态,这种现象为表观遗传特征。厚垣孢子在颜色和休
本研究对苏北浅滩紫菜养殖筏架上的定生绿藻进行了6个航次的连续跟踪调查、以绿藻幼苗为材料建立了PCR-RFLP石莼属与盘苔属绿藻的鉴定技术、探讨了不同温度梯度下水体及沉积物中绿藻微观繁殖体的萌发数量及比例,分析了不同培养条件下浒苔的生长率、测定了浒苔藻体中含有的植物激素种类以及在不同温度下各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菜养殖筏架每米梗绳上的定生绿藻的重量可近似代表定生绿藻的生物量。
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中种类较多、系统上较原始的一个属。该属植物全产于亚洲,而且我国是该属的分布中心,拥有80%以上的种类。广西位于我国南部,地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宜茶环境,属于茶树的次生起源中心之一。其境内拥有十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其中包括一些极其特异的资源。据调查,地处广西西北部的柳州市融水县安太乡海拔1000 m以上的元宝山境内分布
水稻U-box E3泛素连接酶SPL11(Spotted leaf11)已被证明为一个调控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和抗病性的负调节因子,但是尚不清楚SPL11参与调控细胞程序化死亡和抗病反应的分子信号途径。为了解析SPL11介导的分子信号调控机制,本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SPL11互作蛋白基因SPL11-interacting protein6(SPIN6)参与SPL11介导的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和抗病信号调
目前,世界各国均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威胁,开发一种新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生物质能源中的纤维素乙醇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佼佼者,正日益受到大家的青睐。但迄今商品纤维素酶存在活力低而不稳定、生产成本高等方面的不足,因而不能真正实现木质纤维素燃料乙醇的工业化,开发新的具有高活力的木质纤维素酶成为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纤维素酶是一类可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内切葡聚糖酶(endo-
S-层蛋白(surface layer proteins, Slps)是由单一的蛋白或糖蛋白亚基构成的晶体状结构,具有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控制营养的代谢与转运,赋予细胞的吸附与表面识别能力等功能。Slps存在于几十种微生物当中,但仅少数几种乳杆菌存在这种蛋白,含Slps的乳酸菌菌株资源显得尤为匮乏,而且,目前国内外对乳杆菌Slp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株固定的模式菌株,对Slps结构及功能方面
本文对湖南地区蝇茧蜂亚科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并对部分种类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论文包括总论、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研究三个部分。总论部分回顾了蝇茧蜂亚科的分类历史与沿革,给出了形态特征图,概述了蝇茧蜂研究概况,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揭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系统发育部分测定了分布于中国和欧洲的蝇茧蜂亚科Opiinae13属28种16SrRNA,28SrDNA(?)]COI基因的部分序列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一种重要的热带经济林木,其胶乳是目前工业用天然橡胶的唯一来源,由于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用途,在热带地区被广泛种植。提高胶乳产量一直是橡胶栽培及生产的主要目标。自从1968年乙烯利被首次作为化学刺激剂而应用于提高胶乳产量以来,不仅胶乳增产效果明显,而且创造了一整套以乙烯利为刺激手段的刺激割胶新制度,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乙烯利应用的普及,乙烯
【研究背景】ERFs(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s)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胁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室以NP24启动子上GCC-box为诱饵,通过酵母单杂交的方法从番茄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5个ERF蛋白新成员,它们可与乙烯和/或茉莉素应答元件结合,分别命名为JERF1/JERF3/TERF1/TERF2/TSRF1,统称为JERFs(
木聚糖酶是一类特异降解不同木聚糖的酶的总称,在制浆造纸工业、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纤维提取工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对木聚糖酶进行研究以来,已筛选到很多能产木聚糖酶的资源,但到目前为止,木聚糖酶还没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主要原因有产酶菌株产量不高、分离纯化困难、酶学性质存在应用缺陷等,因此,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的优化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产木聚糖酶菌株进行分子改造等仍是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