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胡适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中国迎来了第三次的翻译高潮,其时诗歌翻译盛行。从历史的角度看,诗歌翻译与中国文学的转型以及白话新诗的确立似乎存在必然的联系。胡适是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领军人物,并且是用白话文翻译诗歌的第一人。他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并认为白话文是创造新文学的唯一工具。胡适积极探索用白话创作诗歌,与此同时在其诗歌翻译中也尝试用白话来翻译。虽然胡适的诗歌创作早于诗歌翻译,但是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胡适率先完成了白话诗的试验,建立了白话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摆脱了中国古诗的束缚,不仅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模式,而且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胡适的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胡适的诗歌翻译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胡适作为翻译家进行个案研究,主要分析其翻译目的、译者主体性、文本的选择等。第二,从各个视角(如改写视角、翻译伦理视角)对胡适的诗歌翻译进行具体研究。第三,对胡适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分析大都不够具体。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多元系统理论出发,尝试对胡适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里的地位,进而对胡适的诗歌翻译进行研究,包括翻译动机、翻译思想等。另外,根据胡适的诗歌翻译特点和生平经历,本文把胡适的诗歌翻译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其分别进行探讨,分析在多元文学系统内部,翻译文学的地位对胡适各个阶段的翻译策略的选择的影响。通过对胡适的译诗和诗歌创作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发现在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推动了胡适白话诗的试验,并由此产生了真正的白话诗,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形式上,胡适创作的白话诗开始分诗节,诗行参差;在语言上,胡适用白话作为诗歌的创作语言,明白易懂;在节奏上,胡适的诗歌创作抛弃了中国古诗的节奏,运用了自然的音节;在诗歌的创作主题上,开创了哲理诗,对爱情诗的表达更为直接坦率;最后,通过诗歌翻译,胡适引进了外国文学的写作技巧——独语,创作了很多独语诗歌。
其他文献
省略现象是汉语中十分常见又十分复杂的一个语言现象,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发展汉语初级听力》教材和初级HSK考试的听力材料中都涉及到大量的
选择昆明市主城区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密集区域和森林植被分布区域作为监测对象,对同一天气环境、不同时段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进行测定,探讨不同区域环境下空气负氧离子浓
目的:纯化和分析白癜风相关的黑素细胞膜抗原,为蛋白质微量测序及筛选、克隆黑素细胞膜抗原打下基础.方法:培养高纯度的正常人黑素细胞,活细胞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
目的探讨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NBCA)作为栓塞剂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内出血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的肝动脉出血患者7例,均使用NBCA作为栓塞剂,评价技
假如说在过去,我相信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识是一种缘分的话,那么现在我还相信,一个人与一本书的相识,同样是一种缘分。甚至,一个人因为一本书,走近了另外一个人,则更是一种天
汉语的发展有着千年的历史,而量词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词类,有着“华之所独”之称。量词在汉语中的存在和大量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是汉语的一大显著特征,同
针对新阳矿9#煤柱两侧工作面采厚差异性大的情况,分析指出在煤柱上方形成异层位相邻关键块结构,模拟得出其作用下煤柱支承应力分布规律,并将9#煤柱支承压力分段拟合.建立了9#
现代汉语由于使用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种功能语体。新闻语体作为其中的一种,在与我们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通过分析,发现先前关于新闻语体的研究,大多
不礼貌话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长久以来它并没有引起语言学家们的重视,他们将重点放在礼貌性话语上,而忽略了不礼貌话语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论坛
本文以信息结构作为句子构造的分析平台,尝试将语境、语用因素纳入到句子有机结构中来,解释自足句和非自足句本质上相同的成句效应;通过各类成句测试结构的概括分析,证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