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中国迎来了第三次的翻译高潮,其时诗歌翻译盛行。从历史的角度看,诗歌翻译与中国文学的转型以及白话新诗的确立似乎存在必然的联系。胡适是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领军人物,并且是用白话文翻译诗歌的第一人。他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并认为白话文是创造新文学的唯一工具。胡适积极探索用白话创作诗歌,与此同时在其诗歌翻译中也尝试用白话来翻译。虽然胡适的诗歌创作早于诗歌翻译,但是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胡适率先完成了白话诗的试验,建立了白话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摆脱了中国古诗的束缚,不仅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模式,而且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胡适的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胡适的诗歌翻译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胡适作为翻译家进行个案研究,主要分析其翻译目的、译者主体性、文本的选择等。第二,从各个视角(如改写视角、翻译伦理视角)对胡适的诗歌翻译进行具体研究。第三,对胡适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分析大都不够具体。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多元系统理论出发,尝试对胡适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里的地位,进而对胡适的诗歌翻译进行研究,包括翻译动机、翻译思想等。另外,根据胡适的诗歌翻译特点和生平经历,本文把胡适的诗歌翻译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其分别进行探讨,分析在多元文学系统内部,翻译文学的地位对胡适各个阶段的翻译策略的选择的影响。通过对胡适的译诗和诗歌创作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发现在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推动了胡适白话诗的试验,并由此产生了真正的白话诗,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形式上,胡适创作的白话诗开始分诗节,诗行参差;在语言上,胡适用白话作为诗歌的创作语言,明白易懂;在节奏上,胡适的诗歌创作抛弃了中国古诗的节奏,运用了自然的音节;在诗歌的创作主题上,开创了哲理诗,对爱情诗的表达更为直接坦率;最后,通过诗歌翻译,胡适引进了外国文学的写作技巧——独语,创作了很多独语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