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时期,美国从以武力为基础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战略出发,对朝鲜实行了40多年的遏制政策。随着两极对峙的结束,里根政府后期顺应形势对朝推行“有限主动”政策。经过乔治H.布什四年的局部调整和保持,两国关系基本上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但布什政府等待南北双方自行解决核争端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促使久拖不决的僵局在克林顿执政之初达到沸点,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导火线爆发出来。朝鲜拥有核能力显然违背了克林顿政府优先考虑的不扩散政策,但是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一味对朝施压,迫其接受核检查的做法无效。美国不得不软化其高压政策,出面解决朝核问题。经过一年多讨价还价,1994年10月双方终于达成《框架协议》,美朝关系出现转折。《框架协议》签署前后几年,朝鲜不仅在经济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关,政治上也面临着政权能否和平过渡的巨大压力,于是外界纷纷以为朝鲜不久将崩溃。美国又喜又忧。喜的是朝鲜不久将在不费美国吹灰之力下消失,忧的是这样一个贫困的朝鲜突然崩溃将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和安全上的混乱,而美国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基于这种考虑,克林顿政府推出了“软着陆”政策,旨在减缓朝鲜崩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美国因此心怀侥幸,在执行《框架协议》上三心二意,口惠而实不至。四年过去了,朝鲜没有从美国那里得到真正的好处,这无疑使朝鲜国内的强硬派逐渐占据上风。金仓里核疑虑和大埔洞远程导弹的发射使美国又一次清醒过来。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受克林顿之托,经过长时间的实际考察和多方协调,提出了一份以“共存”为前提,对朝鲜实施接触为主、遏制为辅的政策报告,即一揽子接触政策。然而,不少消极因素仍在制约着美朝关系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共和党把持的国会对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强有力的牵制,致使两国关系正常化再次受阻。2000年大选,共和党的乔治W.布什获胜后,国会的牵制力变成了白宫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力。美朝关系自此持续四年不进反而持续恶化。两国在核扩散、导弹、常规武装力量减小、人权、取消经济制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等等一系列问题上没有一项得到解决,相反朝鲜不仅声称已经拥有核武器,其他各项“事业”也仍在照常进行。这一切都归因于布什政府的所谓量体裁衣式遏制政策,其目的在于颠覆朝鲜政权。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虽然美朝博弈何时结束难以预料,但可以预期的是只要美朝两国各自遵守博弈规则,抓住双方的共同利益,就能最终达成妥协和合作。朝鲜半岛长期和平稳定的道路就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