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的人格利益、财产价值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呈现资料化、数据化的特点,国家机构、商业组织以及个别人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存储、传输、处理、利用变得更加经常化、普遍化、简易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家机构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给商业组织提供更多的商机;但另一方面,无节制、不规范的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造成个人形象受损,与真实的本人大相径庭的危险,进而扭曲、贬低人的尊严和控制人的自由、自决,最终冲击个人的基本权利。由此,新的信息伦理道德问题应运而生,面临这样的挑战,加强信息伦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本文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中心,从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课程实践入手,分四个部分阐述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信息伦理教育,开发了高中个人信息保护课程,提出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丰富了高中信息伦理教育的内容,完善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期望对当前的信息伦理教育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第一章对个人信息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特征、类别及其泄漏的具体形式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了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对高中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高中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高中阶段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教育、高中教师对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指导能力亟待提高等结论,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现实意义的借鉴。第三章通过对调查的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中个人信息保护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开发了高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教学案例并进行了实践教学,为个人信息保护教育课程的研发提供借鉴和指导。第四章是总结本研究,得出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加设“个人信息保护”教育内容、普通高中教师对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教育的能力需大力加强等结论,并提出了建议:1、加强信息技术伦理教育,完善信息技术课程;2、实施“科研兴师”战略,强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3、协调好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信息自由流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