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区建设的理论和社会实践逐渐兴起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社区建设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1990年,民政部引进并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新型概念。从1998年开始,民政部在全国选择了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进行社区建设实验。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自此社区建设在全国大规模推开。北京、上海、青岛、沈阳、武汉等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和推广价值的社区管理模式,对社区的各种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技术方法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武汉模式”、“青岛模式”等。这些模式因地制宜,具有很多优点,也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客观上要求对城市社区管理及其管理模式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形成一个对未来城市社区管理发展趋势的理论指引。自2012年开始,包头市积极探索“精街道、强社区、促服务"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社区“一委一居一站”(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模式。青山区分三批开展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全市推开此项工作积累经验。2012年1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精街道强社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精街道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新型管理体制下,突出并强化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社区党组织全面领导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工作,社区服务站全面承接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下派的公共服务和事务性工作,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职能。为了顺利推动全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奠定扎实基础,结合社区“两委"工作,全市328个社区按照3000户左右的标准调整合并为253个,社区调整后全部重新划分网格,将每一个网格作为一个党建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本文以包头市社区改革为论述对象,在实地调研,分析本市街道社区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及不足,提出解决对策,以三级“鹿城和谐社区"建设为中心,打造在全区、全国叫得响、推得开、站得住的社区管理“包头模式"。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相关理论;第二部门对包头市推进“精街道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第三部分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社区改革成功经验;第五部分提出下一步包头进行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