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与中国文化亲密接触,她们以各自的中国体验为素材产生了大量的中国叙事,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到民国妇女的身上。本论文以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亭》、论文集《论男女》,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小说《大地的女儿》、非小说《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战歌》,以及项美丽的小说《太阳的脚步》为研究对象,聚焦她们在作品中建构的中国妇女和白人女性形象。女性跨文化书写如何再现东方女性他者与白人女性自我?美国白人女性的价值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流动、转化、衍生?女性书写主体如何与她们的书写对象认同?女性跨文化书写具有何种特殊的诗学特征?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保罗·吉洛伊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和史书美的女性跨文化认同理论为起点,参考雅格·拉康和斯拉沃热·齐泽克的相关理论,建构了一个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阐释框架来解读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对民国妇女的书写与认同,并且参考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对诗性语言的定义,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诗学特征。拉康、齐泽克和吉洛伊都论述到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的对象关系中形成,在自我与他者的认同向度上三人着重点不同: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自我的形成是对他者的想象性认同,是自我的他者化;斯拉沃热·齐泽克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欲望是由意识形态框架建立的,因此他者是自我的投射;而吉洛伊的“双重意识”则表征了主体被分裂为两个矛盾的自我,相互以另一个世界的标准衡量自我,他者是另一个自我。现代美国白人女性僭越时间、空间、民族国家的界限,与中国妇女相遇、对话、协商、认同。跨文化的白人女性主体在与中国妇女的对象关系中确立自我,因与他者的认同向度不同而产生三种不同的跨文化镜像认同样态:自我他者化、他者自我化和双重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及其作品共同呈现了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特征:她们以现代美国女性的意识形态为屏障认同和书写中国妇女,同时吸收中国妇女的美德,以她们为镜巩固或重构现代女性自我。赛珍珠的自由一女性主义思想,史沫特莱的左翼政治理想和项美丽的现代先锋派女性主张是她们认识和认同中国妇女时无法超越的文化视域。女性书写主体试图寻求最适合表达女性跨文化认同的文学形式,其跨文化书写具有独特的诗学特征,在文类上叙事与非叙事融合,在叙事声音上有作者隐退、叙事易装和双声叙事等特征,对应不同模式的跨文化镜像认同。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梳理了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跨文化书写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建构了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批评模式,介绍论文的整体框架和主要观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在太平洋的彼岸——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跨文化女性体验”追溯现代美国女性主体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中国体验,尤其是赛珍珠与中国农村妇女、史沫特莱与革命女战士、项美丽与“小脚”太太的相遇和对话。第二章“自由—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妇女——赛珍珠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他者化”以《大地》中的阿兰、《论男女》中的美国“火药型”妇女和《群芳亭》中的吴太太为研究对象,比较她们对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的理解,分析赛珍珠内化吸收中国妇女美德,重构自由-女性主义自我。赛珍珠跨文化书写融合小说与非小说的叙事特征,借用中国小说的叙事手法书写他者。第三章“左翼政治框架中的中国妇女——史沫特莱跨文化书写中的他者自我化”以《大地的女儿》中的玛丽·罗泽士、《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战歌》中的革命女性为研究对象,比较她们对性别与阶级、民族的关系的理解,探讨史沫特莱书写中国妇女时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建构理想的女革命者形象。史沫特莱跨文化书写混淆虚构与现实的疆界,采用叙事易装的手法借他者的声音表达自我的意识形态理想。第四章“现代先锋派女性眼中的中国妇女——项美丽跨文化书写中的双重自我”以《太阳的脚步》中的中国旧式女子美凤和美国现代女性多萝西为研究对象,探讨多萝西和作者项美丽如何把美凤认同为自我的传统替身,在两个自我之间的协商、选择、认同。项美丽跨文化书写打破了小说与自传的差异,在小说中采用叙事双声的手法象征双重自我的对话和协商。结论揭示三位美国女作家的中国体验和书写所体现的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对当代跨文化女性主义理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