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陀是中国现代卓有成就而又久遭误读的小说家,更是一位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小说体式开拓者。在历经波折的写作生涯中,他坚持不懈地进行各种体式与技巧的尝试,创作出诸多形态独特的小说文本,建立起自己绮丽多姿的文体风格。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师陀小说文体入手,运用文体学文艺批评理论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师陀小说的语言、叙述、文类体式以及构成这些文体形式的情景语境,以期更恰切地界定师陀作品的特质。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师陀小说的语言功能,观照文本糅合化的语言策略。首先,师陀广泛运用讲述性极强的评话式语言,以直接引语式对白推动故事演进,以情感化的议论投射智性哲思,以疑问式句类自省并与读者对话交流;其次,暗藏机锋的诙谐性话语在笑谑中传达出小说家的讥讽;再次,游离于情节之外的闲笔大量引入,调节了叙事节奏,增添了语言情致。第二部分考察师陀小说的叙述形态,探究小说家多元化的叙述方式。在叙述时间的安排上,师陀通过回述型叙述依照个人时间将过往与现在的事件重组,以回忆的姿态展开对人性、生命、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思。在叙述角度的选择上,多重视角与声音的运用对同一对象形成立体复合式的聚焦与言说,为文本带来多维相对的叙事效果。第三部分探讨师陀小说的体式特征,观察其文本体式的包容化风貌。在师陀最具代表性的三类作品中,拟牧歌体小说导源于西方抒情牧歌,又受到当时文坛写实思潮的影响;纪传体小说承袭了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笔法,在文本结构中为内蕴深厚的虚构人物造像立传;讽刺体小说则得益于我国古代讽刺诗的谐隐诙谑传统。这些小说体式是师陀继承并统合古今中外多种文类形式后独异的文体创造。第四部分论述构成师陀小说文体的情景语境,试图揭示社会文化涵蕴及其制约下的作家心理涵蕴与师陀小说文体的关系。师陀的创作先后经历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笼罩下的北平时期和亡国危机下身陷悲愤牢愁困境的上海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小说家不同的心理机制,最终成就了师陀糅合化多元化包容化的小说文体。师陀风姿绰约的文学世界正是通过他变化鼎新的文本体式构建起来的。作为一位认真执着、锐意创新的小说家,师陀在文体形式上的探索与新变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他别具一格的文体创造,突破了小说体制一元化的思维定势,丰富了小说文类之林的固有构型,对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整体发展与走向成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不甚完美却充满生机的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