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汉语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考察形容词指称化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指称格式内部演化方式和语义特征的分析,找出汉语形容词在宾语位置指称化现象的特点,进而为汉语形容词指称化机制与动因找到事实和理论依据。
首先,文章全面系统的考察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的情况,从形式上将各指称格式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五种模式,分别是“V+A光杆模式”、“的+A情景化模式”、“M+A量化模式”、“P+A介化模式”、“A+的转指模式”1,同时讨论了一些影响指称的句法因素以及辨别的方法,从动态视角分析各指称化格式与其相邻格式之间可能存在的演化路径及演化方式。
其次,文章在全面句法考察的基础上,从语义相互选择关系的角度对形容词宾语(形宾词)本身和与之搭配的动词(形宾动词)作系统的语义类型分类,并通过检验对“感到”构式相关形式的代入能力,检验各形宾词语义类型主观性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解释双音节形容词,特别是性质形容词,在宾语位置上可指称化和不可指称化语义差异及成因。
最后,文章在前文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尝试通过意象图示的方法解释形容词的概念结构方式,以及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过程在概念结构上的表达。
本文认为词类的本质是范畴化的结果,而指称化在认知上的本质是再范畴化的结果,形容词指称化后的标记性明显强于其各谓词用法,这一点可以从重新分析机制在共时演化的不同阶段看出。不同形容词在不同模式中指称化的方式不同,从形容词本身来看,指称化机制是认知转喻和隐喻,其指称化后的结果为指称事件或指称概念实体,二者具有多条实现指称化的路径。概念隐喻是指称化机制进行的前提,来自于人类基础的范畴化认知能力,为指称化机制提供了先验的完型框架,从而保证了指称化的正常运行。其中表“情感”类形宾词本身可作为一种特殊的“内化事件”具有多重特征,其指称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首先,文章全面系统的考察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的情况,从形式上将各指称格式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五种模式,分别是“V+A光杆模式”、“的+A情景化模式”、“M+A量化模式”、“P+A介化模式”、“A+的转指模式”1,同时讨论了一些影响指称的句法因素以及辨别的方法,从动态视角分析各指称化格式与其相邻格式之间可能存在的演化路径及演化方式。
其次,文章在全面句法考察的基础上,从语义相互选择关系的角度对形容词宾语(形宾词)本身和与之搭配的动词(形宾动词)作系统的语义类型分类,并通过检验对“感到”构式相关形式的代入能力,检验各形宾词语义类型主观性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解释双音节形容词,特别是性质形容词,在宾语位置上可指称化和不可指称化语义差异及成因。
最后,文章在前文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尝试通过意象图示的方法解释形容词的概念结构方式,以及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过程在概念结构上的表达。
本文认为词类的本质是范畴化的结果,而指称化在认知上的本质是再范畴化的结果,形容词指称化后的标记性明显强于其各谓词用法,这一点可以从重新分析机制在共时演化的不同阶段看出。不同形容词在不同模式中指称化的方式不同,从形容词本身来看,指称化机制是认知转喻和隐喻,其指称化后的结果为指称事件或指称概念实体,二者具有多条实现指称化的路径。概念隐喻是指称化机制进行的前提,来自于人类基础的范畴化认知能力,为指称化机制提供了先验的完型框架,从而保证了指称化的正常运行。其中表“情感”类形宾词本身可作为一种特殊的“内化事件”具有多重特征,其指称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