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自其产生以来,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国内,都早已跨越了其文学研究领域,影响到包括法律、残疾人、国际恐怖主义、环保、旅游、电影、音乐、舞蹈甚至书籍出版史等等在内的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自18世纪以来,圣经研究在欧美经历了一个从历史批评、社会科学批评和文学批评以及文化研究等四种范式的转变过程,圣经也从一个宗教文本演变成为文学文本甚至文化文本,受到了文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众多研究方法和进路的考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相对于其他研究进路而言,圣经研究领域对后殖民主义的接受显得迟缓而犹豫,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才开始为第三世界圣经学者所关注,而到了2008年,才以河南大学梁工教授的一篇译作的出版,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
纵观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在国外,不论是理论探索还是批评实践,相关研究都较为丰富而深入,已有大量的著作和论文出版。在国内,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研究可以说尚处于理论引介的初期阶段。本文是以英国伯明翰大学荣休教授R.S.苏吉萨拉迦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几位来自其他社会文化语境中、受到苏吉萨拉迦影响的的学者的理论思考与诠释实践,尝试对该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其方法论进行总结,旨在从宏观上把握该进路的方法论特征和内容,以期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一批评策略有所助益。
本文有五个主要章节,第1章,即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等。第2章首先对国内几位学者以及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界对“后殖民”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加以比较,从而论证圣经研究作为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个部分的合法性。接着,论文追溯了国内外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勾勒了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与女性主义、帝国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等批评话语的互动关系,试图更全面地展现这一领域的概貌,并凸显苏吉萨拉迦在其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从而论证对其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思想和理论建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第3章聚焦苏吉萨拉迦的教育和学术背景以及学术贡献,重点梳理其对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理论建构。本章试图说明,苏吉萨拉迦对其去根式的殖民教育历程的后殖民反思和反抗,是他建构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一个基本动力。其理论思考的主线主要体现在他对西方圣经研究中的历史批评方法的批评,对包括本土诠释和解放诠释在内的第三世界圣经批评的后殖民反思和建构,以及对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文本功能的设计等方面。本章还试图阐明,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不仅是像苏吉萨拉迦这样的第三世界圣经学者基于自身的独特处境的一种建构,同时,它也是西方圣经研究领域的内部变革的结果,更是第三世界圣经诠释发展的一种需要和必然趋势。
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本质上也是一种处境诠释和身份政治的诉求,因而,本文第4章选取了四位分别来自拉美、亚洲和非洲的学者,阐述了他们有关这一领域的一些理论思考和阅读实践,试图借此对苏吉萨拉迦对该领域的描绘进行弥补、丰富和完善。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苏吉萨拉迦的学术贡献和不足之处,并借此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本文基于中国的语境,就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应用和启示进行了一些思考。本文认为,圣经自唐代以来,就开始与中华文化产生了互动,而在过去一千多年的交往和碰撞过程中,尤其在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袭中国历史的时期,圣经的传播和影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和社会造成了包括丰富和破坏在内的诸多复杂的影响。因而,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必将为圣经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接受、翻译、诠释等问题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启发,为国内的圣经研究学术开创一个广阔的新空间,也为不同文化间的互补互荣、不同民族的互信共存释放出更多的可能性。
纵观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在国外,不论是理论探索还是批评实践,相关研究都较为丰富而深入,已有大量的著作和论文出版。在国内,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研究可以说尚处于理论引介的初期阶段。本文是以英国伯明翰大学荣休教授R.S.苏吉萨拉迦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几位来自其他社会文化语境中、受到苏吉萨拉迦影响的的学者的理论思考与诠释实践,尝试对该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其方法论进行总结,旨在从宏观上把握该进路的方法论特征和内容,以期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一批评策略有所助益。
本文有五个主要章节,第1章,即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等。第2章首先对国内几位学者以及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界对“后殖民”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加以比较,从而论证圣经研究作为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个部分的合法性。接着,论文追溯了国内外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勾勒了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与女性主义、帝国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等批评话语的互动关系,试图更全面地展现这一领域的概貌,并凸显苏吉萨拉迦在其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从而论证对其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思想和理论建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第3章聚焦苏吉萨拉迦的教育和学术背景以及学术贡献,重点梳理其对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理论建构。本章试图说明,苏吉萨拉迦对其去根式的殖民教育历程的后殖民反思和反抗,是他建构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一个基本动力。其理论思考的主线主要体现在他对西方圣经研究中的历史批评方法的批评,对包括本土诠释和解放诠释在内的第三世界圣经批评的后殖民反思和建构,以及对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文本功能的设计等方面。本章还试图阐明,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不仅是像苏吉萨拉迦这样的第三世界圣经学者基于自身的独特处境的一种建构,同时,它也是西方圣经研究领域的内部变革的结果,更是第三世界圣经诠释发展的一种需要和必然趋势。
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本质上也是一种处境诠释和身份政治的诉求,因而,本文第4章选取了四位分别来自拉美、亚洲和非洲的学者,阐述了他们有关这一领域的一些理论思考和阅读实践,试图借此对苏吉萨拉迦对该领域的描绘进行弥补、丰富和完善。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苏吉萨拉迦的学术贡献和不足之处,并借此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本文基于中国的语境,就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的应用和启示进行了一些思考。本文认为,圣经自唐代以来,就开始与中华文化产生了互动,而在过去一千多年的交往和碰撞过程中,尤其在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袭中国历史的时期,圣经的传播和影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和社会造成了包括丰富和破坏在内的诸多复杂的影响。因而,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必将为圣经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接受、翻译、诠释等问题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启发,为国内的圣经研究学术开创一个广阔的新空间,也为不同文化间的互补互荣、不同民族的互信共存释放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