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西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步入文坛的,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他一方面受到左翼文学的影响,其作品带有一定的宣传鼓动性;另一方面他又始终坚持从生命的角度、人性的视点来审视他笔下的人物。笔者认为,王西彦的作品主要展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贫穷的重压、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战争的摧残等多种非人性因素所导致的生命的灰暗沉重和人性的被扭曲异化;二是在生存重压下人自我精神的困顿和灵魂挣扎。本文打算以人性为切入点,来探析王西彦笔下的两类代表人物——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心理特征。全文分为“生存重压下的人性异化”、“生存重压下的灵魂挣扎”和“孤独者的人生悲歌”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农民仍未摆脱非人的、动物般的野蛮生存状态,一切生存条件几乎都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 为了生存,人沦为金钱的奴隶,失掉了美好的人性。人物的心理也受金钱的挤压而失去平衡,变得爱耍脾气、简单粗暴、野蛮专横。穷人这种野蛮性情源于贫穷使人受到物的奴役的同时,也受到人的压迫。贫穷所带来的压抑感使穷人在一种场合下是软弱卑微的奴隶,在另一种场合就成为专制野蛮的暴君,这是两种不同心态的外化,二者都不是常态的,带有被扭曲异化的色彩。 封建专制文化使女性,尤其是童养媳被严重异化,达到奴化绝境,她们不仅处于男性与长者的双重压迫之下,而且不断进行自我异化。这种异化的根源是:传统文化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身份”关系,而不是“契约”关系,这就形成了封建中国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方式。 战争直接地威胁着人的生命,挣扎在生死线卜的人往往沦为非人。在王西彦小说中,战争对人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非正义的战争使侵略者产生一种忧虑和恐惧的病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疯狂地迫害和摧残对方,把自己降为兽类;(2)战争使人失去理性,产生疯狂的报复欲,带来人的价值判断的简单化、绝对化和两极化;(3) 战争使人产生对生命的偶然性感受,仿佛一切都难以预料、无法把握,仿佛一切都是命定;(4)战争将人置于恐怖、骚乱的氛围之中,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惰爱关系。 总之,贫穷、封建文化和战争共同营构了一种非人的生存困境,带来人性的裂变和扭曲,这是一种被严重异化的状态。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在生存重压下知识分于精神的困顿和灵魂的挣扎。王西彦主要塑造了两大类知识分子形象:仿惶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边缘人”和挣扎于社会下层的“零余者”。“边缘人”身上体现着反叛与复归、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等不同心态的对峙。这种矛盾心态的产生在于他们对同一事物分别从历史的、道德的、审美的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就势必造成其心理上的反差与冲突。“零余者”是社会文化断层期的产物,他们经历了由改造社会到拯救自我、再到麻醉自我的心理演变过程,挣扎于“进”与“退”、“爱”与“憎”的复杂的心理漩涡。 第三部分从王西彦的出身经历、个性气质和创作原则等方面探讨了王西彦忧郁孤寂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王西彦悲苦的人主经历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表现对象,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抑郁气质和审美感受。在创作过程中,真实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使其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得到了直接表现,而他对不幸人生强烈的倾诉愿望又促成了其现实主义手法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王西彦真挚感人而又悲苦忧郁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