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的国有企业集团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仍有许多多年困扰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如,缺乏竞争力、运作不规范、效益低下等等。但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制度,即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现在组织体制上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治理机制。论文在对相关文献、理论综合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集团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就当前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全文的研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共分七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论文研究的宗旨和研究起点,并对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公司治理和企业集团两个方面作了一般性的概要回顾,同时也对近些年来国内对中国国企改革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文章根据企业集团是多个法人联合体这个根本特征,从治理的原则、治理的边界和范围、治理的手段以及治理的环境等几个方面,总结归纳了企业集团治理同单一企业治理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几点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市场导向型、网络导向型、政府导向型和转轨经济四个角度,对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企业集团在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私有化等方面进行了横向比较,同时还对比介绍了德国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状况,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背景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得出了对完善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的启示,尤其是日本企业集团的法人交叉持股,美国企业集团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和控制权市场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作用,韩国大企业集团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对公司治理的改革经验,德国的员工参与监督机制以及俄罗斯等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教训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国的国有企业集团借鉴的。对于日本的以长期雇佣为主要特征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两大法系对滥用法人人格的立法等内容没有涉及,但并不是说这些部分内容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研究还是完善和规范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必要的分析思路。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第四和第五部分当中进行阐释。第三部分为基本理论阐述部分。企业集团治理是将企业集团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分析,因此该部分主要以公司治理理论和企业集团组织理论作为<WP=5>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集团的组织理论等。同时,还对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进行了介绍,为下文的分析研究作了铺垫。之后,在上述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作者从规范分析的角度,运用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通过公司治理方程描述了公司的治理机制,以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集团治理的参照。第四部分,在对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了归类,以更加清晰当前国有企业集团治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形成背景及其根源。该部分主要从内部、外部和中间治理的角度对我国当前国有企业集团的治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其中,内部治理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国有企业集团股权结构的特点及其弊端。同时对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成因、特征及其缺陷进行了经济学阐析,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引入了“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命题。中间治理主要就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不正当关联交易的特点、类型及危害;形骸化的界定和表征以及关联经理的定义、特征和对企业集团治理的利弊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内部和中间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首先,就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股权优化问题而言,虽然股权结构单一化产生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等客观原因的限制,股权多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且不能主要依靠上市来实现。当前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和规范现有公司治理机制上。其次,从激励方面说,通过对当前我国经营者的激励因素分析,表明经营者的产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内容。对此应纠正当前以扭曲的控制权收益激励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关键是要改变政府任命国有企业经理的制度安排,建立市场化的选择机制。对于经营者和专业人员的激励则可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长期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和晋升等。第三从约束和监督方面来说,论文从立法、强化内外部监督(包括决策监督)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其中,以立法和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为重点。就控制和协调而言,当前母公司应以“有效控制下的分权”为原则,强化股权及非股权控制。第六部分,通过对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个案分析使论文的研究具体化和实证化。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归纳了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