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子银行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影子银行通过以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发行高杆杆的结构化衍生产品,规模快速扩张,早已渗透到了整个金融市场,但其却不受市场严格监管,因而一旦形成局部系统性风险,势必使会得风险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运作机制相对于国外市场而言有所不同,其运作依赖于商业银行而存在。商业银行业务出表的动机也使得两者形成信用中介链条。商业银行通过开展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银证信合作等模式,利用各类理财产品、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同业业务等表外业务形式,使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逐步扩大。如何使用好影子银行这把“双刃剑”是监管的难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既能与传统银行相互补充,又能够与传统银行相竞争,使得传统银行的创新及竞争力加强。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其有助于市场更高效运行,但又因信用扩张过度,从而影响了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来探讨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同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金融媒介,其稳定性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进一步来探讨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特征、成因进行归纳与总结。其次,分析其目前在我国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介绍全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对比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差异点。再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影子银行对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后,以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的银行体系为例,利用GARCH-t-Copula-CoVaR复合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后对本文定性定量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构建金融稳定指数,进而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对于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度上则综合了现有文献的两种主要的方法,更全面的考虑了影子银行的统计口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快接近阈值,因此需严格控制其规模。随后,用GARCH-t-Copula-CoVaR复合模型从两方面度量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用GARCH-t模型拟合边缘分布,用t-Copula模型测度风险溢出程度指标CoVaR。实证结果表明:从不同类型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方面,溢出效应最为明显的是信托,其次是证券业,最后是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机构所承担的影子银行风险来看,股份制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最高,其次为城商银行,最低的是国有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