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作为土地资源最精华的部分,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对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成为耕地保护命题的主流趋势,在耕地数量逐年下降,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挖掘耕地自身潜力,是维持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耕地质量、耕地质量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潜力的定义及内涵,建立了以土壤肥力和田间基础设施保障条件为基础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采用因素组合方法对河北省望都县耕地进行了质量评价和建设分区,分析了研究区耕地质量建设的主控因素并提出了各类型区耕地质量建设的方向与途径。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建立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以耕地质量建设为目的,在明确相关理论与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土壤肥力和田间基础设施保障条件为基础,选取土壤肥力、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农田防护能力等5个因素13个指标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2)以河北省望都县为研究对象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分别选分值74、81、86和94作为断点,将全县耕地质量等级划定为4个级别:1级地最好,4级低最差。结果表明,全县1级耕地比例最高,2级耕地比例次之;3级地和4级地之和约占全县耕地总和的三分之一。总体来看,望都县耕地质量较低农田比例较高,质量潜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3)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按照自然断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高(H)低(L)限制级别,通过4个指标不同水平级别组合,将望都县耕地划分为16种组合类型,进而划分为4个耕地整治模式建设区并提出耕地质量建设方向与途径:高标准农田主导建设区包含2种因素组合类型(H-H-H-H、L-H-H-H);农田水利主导建设区和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建设区包含4种因素组合类型(H-L-H-H、H-L-H-L、L-L-H-H、L-L-H-L和H-L-L-H、H-L-L-L、L-L-L-H、L-L-L-L);路林主导建设区包含6种因素组合类型(H-H-H-L、H-H-L-H、H-H-L-L、L-H-H-L、L-H-L-H、L-H-L-L)。(4)建立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和实际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模型,得出:通过耕地质量建设,综合分值每提高1分,生产能力将提高108.24kg/hm2,由耕地质量差异而引起的全县实际标准粮产量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3355.44kg/hm2,全县耕地质量建设可提升的生产能力达24875.56t,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建设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