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围绕住房保障系统地改善民生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住房保障和民生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丰富成果。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需要创新住房保障模式,研究与住房保障相关的民生要素的合理布局。本文力图从信息时代新的人文地理学角度,以居者需求为导向,以住房保障为核心,以人地和谐论为指导,以城市社区为单元,依托交通、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大数据,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民生要素融合的住房保障平台,创新住房保障模式,分类做好住房保障空间布局规划,围绕居者需要适度合理配置基本民生要素,使之构成保障型和谐民生系统,切实满足新的历史条件下住房保障对象的基本民生需求。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就有关概念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说明。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研究住房保障和民生要素的文献,总结了部分城市住房保障实践经验;第三章通过分析居者需求特点,充分论证住房在民生要素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基于住房的保障型民生系统概念,第四章总结了中国住房保障模式现状,分析了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民生”住房保障模式的思路、目的、原则、架构、类型和主要内容,以利于协同规划民生工程;第五章实证分析武汉市住房保障发展历程、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情况,剖析武汉市住房保障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概述武汉市民生要素发展历程、空间分布现状,实证研究了保障性住房三大片区的民生要素空间布局特点;第七章抽样调查武汉市三个典型保障性住房小区民生要素空间布局现状,统计分析住户对居住配套的满意程度,通过模型分析居民的住房感知异同以及对未来民生要素的需求;第八章探讨武汉市“互联网+民生”住房保障模式的内容与框架,规划武汉市“十三五”新增住房保障的空间分布,提出创新布局武汉市“互联网+民生”住房保障模式的建议;第九章总结本论文的主要成果、主要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民生地理学概念。本文主要采用微观与宏观、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动态比较和横向静态分析相结合,注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依据人的需要、城市空间结构、人地关系和谐、基本公共服务布局等理论,梳理了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民生要素的发展历程,实证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片区和典型保障性住宅小区的民生要素布局特点,对武汉市住房保障模式进行较深入地研究,为完善住房保障和基本民生的制度与机制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论:1)建立“互联网+民生”住房保障模式;2)初步定义保障型民生系统;3)实证评价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民生要素状况;4)提出以住房保障为核心,优化武汉市民生要素空间布局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创新突出表现在思维方式和理念融合方面,主要有:1)依据人的需要和人地关系论,厘清住房保障与其他民生要素的空间逻辑关系,将住房保障与其他民生要素有机结合,解读围绕住房保障构建和谐民生的思想;2)提出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方法论和体系结构,即“互联网+民生”住房保障模式。阐述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各项民生要素信息“大数据”,搭建围绕住房保障的交流平台,由保障对象根据自己的主导需求选择民生要素空间布局适宜的存量住房,由政府给予相应的租金补贴,避免保障性住房集中分布造成的居住分宜,解决民生要素错位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公平的问题;3)从人地关系内在规定性出发,提出构建围绕住房之保障型民生系统和民生地理学初步设想,简析其基本内容和民生要素空间结构,拓宽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提升对当前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