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话语与身份的研究得到了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普遍认为身份是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人们在逐渐认识到说话人或者作者在使用具体话语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或对方的身份。话语在身份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认。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在此之前,香港曾经有过长达100年的英国殖民历史。回归后的香港虽然主权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要明确其具体身份却是一个难题,香港具有多重的身份,当多重身份难以统合时,免不了怠于深究。因此,香港特殊身份的建构问题成为了近期社会语言学届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香港特区政府14份施政报告(1997-2011)前言部分中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WE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施政报告中所建构的香港身份,并结合社会现实及国内外因素对其建构的身份进行解释,加深对香港复杂、特殊身份的理解。本研究分析框架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宏观上,主要涉及对语料中主题的分析,主要从经济方面探究香港和内地之间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关系。微观上,涉及对WE在具体语境下其指称范围和指称对象的分析(针对WE的不同指称范围和指称对象,作者分别标为WE1、WE2和WE3)试图阐述特区政府是如何‘策略性’的使用WE以达到对香港身份的建构。研究结果表明,WE的不同用法可以拉近或者暂时‘疏远’一个community同另外一个的距离,从而建构出该群体的身份,它可以作为话语建构身份的一种策略。在香港回归后的前三年(1997-1999)以及2007-2011这段时期,通过WE3的使用,特区政府将内地纳入自己的内群体中(in-group),强调香港的中华民族性,并且建构出香港作为依附于内地的城市以及作为内地面向世界的平台的身份。而在2000-2006这段时期,通过只对WE1和WE2的使用,特区政府暂时将内地纳入自己的外群体(out-group),强调香港国际性以及本土性,建构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以及拥有独特本土性的地区的身份。本文的意义在于,理论上它提出了一个研究话语身份建构的全新模式,并且证实了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可以作为一种话语策略用于话语建构身份的研究中。从实践上来说,本研究丰富了回归后香港身份的研究,其所揭示的不同时期香港的具体身份对于香港身份的深入研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