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主震损伤场景和余震谱形的RC框架余震倒塌易损性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地震记录表明:一次主震过后通常伴有多次余震的发生。结构在遭受主震损伤后,在余震作用下发生倒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然而,现有的设计规范和相关研究,对主震损伤结构的抗余震倒塌能力评估不足。为此,本文以一栋四层和一栋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主震损伤场景和余震谱型的影响,对主震损伤结构的余震倒塌易损性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余震次数和强度对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别采用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顶点位移以及改进的Park-Ang损伤指数作为结构的反应参数,选择一组具有多次余震记录的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选择具有大震级的余震与主震组成具有一次余震记录的主余震序列,将结构在多次余震作用下的反应与其在一次余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对比,对结构增量损伤的影响进行对比。进一步考虑主余震PGA以及Arias强度与结构增量损伤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余震强度对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增量损伤的影响。(2)开展考虑主震损伤场景的RC框架结构余震倒塌易损性分析。采用三类方法来模拟结构主震损伤场景,包括:Pushover方法、一次时程分析和多次时程分析方法。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对结构施加不同等级的主震损伤,进而对主震损伤结构进行余震倒塌易损性分析。通过对比不同主震损伤场景对应的余震倒塌易损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主震损伤场景对余震倒塌易损性的影响。(3)开展考虑余震谱形的RC框架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根据本文所选择的余震记录谱形的大小对本文已获得的余震倒塌易损性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分析余震谱形对余震倒塌易损性的影响。进一步针对目标谱形参数ε为±2、±1和0的情况,对结构进行余震倒塌易损性的修正。
其他文献
在远海地区的工程建设逐渐增多,珊瑚礁砂混凝土便于就地取材,加快建设速度,提高保障能力,降低修建与维护成本。但主要材料组成的改变,必然影响到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海洋区域复杂使用环境,对其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峻的服役环境,需要设计者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更为深入的掌握,对材料的损伤行为及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复杂的力学分析需要更为有效的多轴材料模型。目前常规混凝土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基于声
学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超高层建筑物、跨海大桥大量涌现,为了提高这些结构的抗震(振)性能,行业内对这些结构的隔震与耗能减振的要求越来越高。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减震(振)装置,
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核心环节,地震动衰减关系是确定抗震设防参数的重要依据。建立合理的衰减模型更加真实地反映地震动特性,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减小模型不确定性,是地震动衰减
为促进结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结构影响系数能够定量实现“大震不倒”这一性能化抗震目标,本文采用基于IDA分析的建筑结构倒塌储备系数评价方法,对按照我国抗震规范设计的抗弯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弹塑性反应特点是制定网壳面向大震设计及抗震措施的主要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文针对双层球面网壳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系
高放射性废物是一种毒性大,半衰期长的特殊性废物,这类废物一旦进入生物圈,将会给人来带来严重的危害。缓冲/回填材料作为工程屏障需要维护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库结构的稳定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低层住宅结构得到广泛修建,如何经济性地提高此类房屋的抗震性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传统填充墙框架结构的耗能建立在承重构件(包括填充墙)的
1968年英国的“Ronan Point”事件揭开了学者对结构抗连续倒塌问题研究的序幕,在这之后的40余年里,以美国的GSA规范与DOD规范为代表的抗连续倒塌规范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
空间钢构架是由纵向弦杆通过横向和斜向缀条经过焊接形成的空腹式轻钢骨架,将空间钢构架代替传统的普通钢筋绑扎骨架,形成了空间钢构架混凝土结构。空间钢构架在混凝土结硬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