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pain)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其中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则被认为是最常见、最顽固、最难治的疾病。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神经病理性痛定义更新为:由于感觉神经损伤或疾病直接导致的疼痛。目前世界上约有两亿五千万人倍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折磨,但其治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已经成为亟待攻克的问题之一。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与免疫炎症紧密相关,致炎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等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针对以上炎症因子治疗神经病理性的效果仍然不佳,且存在治疗时间窗窄等问题。高迁移率蛋白(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被称为晚期炎症因子,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结合蛋白,生理状态下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而在一些病理条件下则释放到细胞核外,发挥晚期炎症因子的作用。本课题初步探讨了大鼠脊髓水平HMGB1在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一:单次鞘内注射HMGB1重组蛋白诱发大鼠长时程的痛觉超敏目的:鞘内注射HMGB1重组蛋白结合疼痛行为学测试,观测HMGB1是否引起大鼠痛觉敏化,初步建立HMGB1与神经病理性痛的相关性。方法:鞘内注射参照Jasmin等的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n=8):NS组(对照组):鞘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A组:鞘内注射1μgHMGB1重组蛋白;B组:鞘内注射10μg HMGB1重组蛋白。用von Frey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测定时间点分别为给药前及给药后1h、1d、3d、7d、14d、21d以及28d。结果:相对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鞘内注射HMGB1重组蛋白均能使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降低,其中A组在给药7d到测试结束时机械缩足阈值均明显下降(P<0.01),B组在给药后1h即显著降低(P<0.01),且痛觉敏感至少持续到给药后28d (P<0.01),这种疼痛反应与SNL模型后痛域下降极为相似。实验二: HMGB1主要表达于脊髓神经元,几乎不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目的:观察脊髓水平HMGB1的分布和细胞定位。方法: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观察HMGB1在脊髓细胞水平的定位。健康180~220g的SD雄性大鼠6只,取4%多聚甲醛固定好的大鼠脊髓腰膨大部分,用恒冷箱冰冻切片,用兔抗HMGB1分别与小鼠抗NeuN、小鼠抗GFAP和小鼠抗OX42双重标记,再用Alex488抗兔和Alex594抗小鼠抗体标记,最后在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结果:大鼠脊髓水平HMGB1主要表达于NeuN阳性神经元,在GFAP和OX42阳性细胞中表达极少。实验三: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水平HMGB1的表达变化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水平HMGB1的表达变化。方法: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HMGB1在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健康雄性180~220gSD大鼠42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6),SNL模型组(n=6),分别于术前(control组)、术后的1d、3d、7d、14d、21d和28d,首先用预冷的生理盐水灌注,低温下切取大鼠的脊髓新鲜标本,用试剂盒提取全蛋白,上样电泳,转膜,用5%牛奶封闭,在4℃下孵育一抗兔抗HMGB1或小鼠抗β-actin,二抗用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抗兔或者抗小鼠的抗体结合,然后A液、B液混合液滴入显影,并将条带灰度进行扫描分析,最后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SNL模型术侧脊髓背角HMGB1在术后缓慢上调,在7d时增高最为显著,且持续至少至28d;对侧脊髓HMGB1无明显变化。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水平HMGB1的表达上调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