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s)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用来指代当时英国教育中所存在的思想僵化、学科孤立、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的专业术语。近百年之后,远隔重洋的我国教育虽然比起怀特海年代的教育已有长足的进步,但填鸭式教学、盲目追求考试分数以及轻视学生智慧培养等教育现象较为普遍,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上和创造力方面仍较匮乏。可见,“呆滞的思想”犹如一面坚不可摧的围墙,虽过百年,但仍束缚着学生们的思想,阻隔了知识与知识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正因如此,本文有必要对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对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些启示。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针对于怀特海“呆滞的思想”的表述及内涵分析,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仅仅被大脑所接收,但没有经过实践的知识;二是仅仅被大脑所接收,但没有经过验证的知识;三是仅仅被大脑所接收,但没有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该批判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呆滞的思想”腐蚀了人的“最美好的东西”;二是“呆滞的思想”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三是“呆滞的思想”有损人性,破坏生活。第四章主要阐释了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怀特海认为“呆滞的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人的大脑当“工具”使用;二是教育没有踏准智力发展的节奏;三是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智慧的培养。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怀特海关于避免“呆滞的思想”产生的教育建议,这个建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校不要同时开设太多科目;二是教师如果要教,一定要教的透彻;三是要保持知识的活力。第六章主要阐述了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这个启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课程目标实施上扭转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既有知识又兼具智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避免课程孤立,注重课程间的彼此融合;三是在课程实施上避免精确阶段过长,把握好教育的节奏。这部分内容是此研究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