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防紫外、传感多功能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p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纤维纺织品因具有吸湿、透气等突出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功能的天然纤维纺织品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多功能天然纤维纺织品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论文将具有导电、抗菌和防紫外等性能的石墨烯与天然纤维织物(真丝、棉和亚麻纤维织物)有机复合,制备得到具有抗菌、防紫外和传感多功能天然纤维织物,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考察石墨烯制备多功能织物的可行性,论文采用Hummers法成功制备氧化石墨烯(GO),再通过水合肼还原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聚丙烯(PP)非织造布复合制得RGO复合非织造布。RGO复合非织造布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和抗紫外性能,其中5wt%RGO复合非织造布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75.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78.9%,且PP非织造布原样的UPF从17.2提升到47.8,抗紫外性能显著提升。RGO复合非织造布通过表面的电荷转移对NO2气体表现出敏感的电阻响应脉冲曲线,且随着RGO的喷涂量增加,敏感性提高。
  (2)通过低浓度的氨水膨化真丝纤维,使用乙酸将纤维表面酯化得到蓬松的羧基化真丝纤维。选用N-甲基吡咯烷酮分散GO,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分散性理想的GO,将其喷涂在真丝织物上对其进行整理改性,得到具有抗菌和防紫外性能的真丝织物。经过GO整理的真丝织物对大肠杆菌的最高抗菌率为92.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高抗菌率为88.6%,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经GO整理的真丝织物拥有良好的防紫外性能,最优样品的紫外线防护系数从17上升到了39。GO整理液对真丝纤维改性的同时没有破坏真丝织物原始的优良性能,其透气性稍有下降,透湿性仍然接近原状,悬垂性有小幅下降,但力学性能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在GO中掺杂聚苯胺(PANi)后提高了其导电性,将其涂敷在真丝织物表面可以用作柔性气体传感器件,GO-P/真丝织物对气体表现出敏感的电阻传感信号,并且在长时间放置或者洗涤后依然保持传感稳定性。
  (3)采用将棉纤维膨胀后枝接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得到GO复合棉织物。在保证棉织物原有的高透湿性特性前提下,GO-50/棉织物、GO-100/棉织物和GO-150/棉织物三个样品WVT都满足衣物的WVT入门级标准,不影响实际穿着。实验结果GO-50/棉织物、GO-100/棉织物和GO-150/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良好的抗菌效率,对大肠杆菌的最大抗菌率为95.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抗菌率是87.6%。结果显示改性棉纤维可以抵抗细菌繁殖,从而避免棉纤维的发霉变质。同时,GO可以大幅提高棉织物的防紫外线能力,随着GO浓度的提高,复合织物的防紫外效果提升。最后,通过银浆掺杂GO提高其导电性能,然后与棉织物复合制备出柔性气体传感器件,其对NH3气体表现出敏感的传感性能,并且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水洗稳定性。
  (4)借助于亚麻纤维的高透湿性和透气性能,通过膨松亚麻纤维,然后嵌入RGO片层的方法制备出一种柔性可穿戴的气体和压力传感器。制备的GO和改进的水合肼还原制备的RGO具有十分完整的片层结构,缺陷少而且分散好的RGO有利于与亚麻纤维织物良好结合,从而获得高的抗菌防紫外性能。喷涂RGO之后的亚麻织物抗菌和防紫外性能显著提升,其中,RGO150/亚麻织物的抗菌率达到85.5%(大肠杆菌)和88.9%(金黄色葡萄球菌),UPF从18.5上升到62.5。RGO的负载没有影响亚麻织物本身高的透湿性和透气性,可满足穿着要求。制备的RGO/亚麻织物作为甲烷气体和应变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可靠性和可行性。此外,RGO/亚麻织物柔性传感器表现出非常好的可洗性、透湿性和透气性。RGO/亚麻织物作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具有巨大潜力。
  本研究制备了基于石墨烯改性的多功能化天然纤维织物,该复合纤维织物具有良好抗菌、防紫外以及传感功能,为进一步开发多功能化纺织品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煤矿采空区自燃是严重影响一些采煤工作面正常开采典型灾害,在多种防灭火方法中,向采空区注CO2重气惰化的效果最好,但也存在问题,为降低因CO2向工作面内泄漏对人员造成威胁,降低成本,现场多采取CO2与N2联注的方法。如何优化注气参数,达到合理配比,又能保证CO2施用安全,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提出建立采场CH4-CO2-N2多元惰化理论体系,引入综合反映采空区内氧浓度-煤氧化强度变化按位置加权
冲击地压导致煤体破碎,推进速度难以提高,防治冲击地压一般采用窄煤柱护巷或采用无煤柱沿空布置工作面,共同导致易自燃煤层自燃加剧,自然发火防治的难度显著增加。为协调冲击地压与自燃之间的关系,揭示冲击破碎煤体与无煤柱开采形成的大面积复合采空区遗煤的自燃规律,提高冲击影响下自燃煤层自然发火防治技术水平。开展自然发火绝热氧化实验,确定11煤氧化动力学参数;建立破碎煤体和复合采空区遗煤自燃数学模型,分析巷道破
中国煤矿有80%以上开采低透气性煤层。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仍是世界各国在积极攻关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针对王家岭煤矿2号煤层瓦斯抽采浓度低、钻孔瓦斯涌出量衰减较快和煤层透气性低的特点,深入研究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渗流规律,积极开展各种增抽技术工业试验。  本文以王家岭煤矿瓦斯相关基础数据为依据,利用Darcy定律、Brinkman方程、Navier-Stokes方程对深部原始煤体向钻孔和巷道方向的瓦
学位
煤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岩,具有横观各向同性的特征。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是典型的气固耦合问题,目前的煤与瓦斯耦合模型极大部分建立在煤体各向同性的假设上,忽略了煤体的横观各向同性特征。论文在假设煤体为横观各向同性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计算机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吸附/解吸和渗流作用煤体变形的叠加关系、考虑煤体横观各向同性特征的等温吸附变形特征及渗透特征开展了研究,构建了基于煤体横观各向同性特征
学位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高瓦斯矿井的瓦斯治理难题更加突出,同时瓦斯作为一种清洁资源与煤炭一同开采,对于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更具现实意义。煤炭开采与瓦斯抽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研究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论文以漳村煤矿3#煤开采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现场测试和工业实验等方法,对煤炭开采和瓦斯抽采相关技术参数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漳村煤矿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优化理论
学位
随着中国矿井开采深度增加,煤层瓦斯压力与瓦斯含量增大,地应力增加,煤体渗透率降低,瓦斯抽采效率降低。论文以吸附热力学、流体力学、煤岩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室实验、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井下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煤体注入CO2置换驱替CH4机理并在常村煤矿2302辅助运输巷进行了工业性试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煤体孔裂隙结构表征、煤吸附气体特性及吸附热力学研究。综合分析法测得孔隙体积与
学位
不同煤质煤尘爆炸的潜伏性与破坏性有很大差别,尤其在环境复杂多变的煤矿井下,煤尘爆炸特性受不同因素影响表现出极大的变化性。鉴于此,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煤质煤尘爆炸着火敏感特性与强度特性变化规律。模拟分析水平管道内煤尘爆炸空间流场分布特征。建立不同煤质煤尘爆炸能量传播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  在煤尘爆炸着火敏感特性方面,测试分析不同煤质煤尘云与煤尘层最低着
学位
冲击地压按应力作用时间可分为蠕变型冲击和扰动加载型冲击,扰动加载型冲击因震动扰动的发生突然和难以预测所以更具危险性;另外,煤矿开采深度逐年增加,开采强度不断增加,扰动强度逐渐增大,由矿震诱发的扰动加载型冲击日趋严重且难以治理。因此,以“冲击地压的扰动加载致灾特征及一体化防治技术”为选题开展研究,以期揭示扰动加载型冲击地压的致灾特征,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冲对策。  论文首先界定了扰动加载的应变率;从
学位
针对船舶修造厂喷涂车间挥发性颗粒物对职工造成的危害和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喷涂车间对挥发性颗粒物浓度的检测,本文通过实验分析了油漆挥发性颗粒物的主成份及爆炸特性,并根据含挥发性颗粒物受热易挥发遇冷易凝结的物理特性、采样器采样原理、滤膜增重法测量原理以及基于单机片C++软件程序编写的电路智能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喷涂车间挥发性颗粒物浓度检测装置。该装置不仅可以检测挥发性颗粒物的浓度,还能收集挥
本文研究了底水油藏的控制底水锥进的常规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利用弱凝胶和堵剂隔板技术实现稳油控水的可行性.针对陆梁油田h底水油藏的特点,研制出了适合于该油藏矿场应用的弱凝胶体系和堵剂配方,考察了聚合物类型及浓度、交联剂配比及浓度、稳定剂类型及浓度等对弱凝胶性能的影响规律,评价了弱凝胶的成胶时间、粘度/强度、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筛网系数、转变压力、孔隙阻力因子、稳定性、注入(传播)性等,考察了温度、
学位